今天520,情侣们各种潇洒,单身狗在朋友圈看情侣们各种潇洒。作为新一代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吃得了狗粮,也要学学科学寻找真爱法。
既然是科学,那当然有数学模型(一看就懂),先给大家一个重要的数字——37%,也称37%规则。
简单解释一下,以找工作为例,我们把找工作简化为下述条件。
(1)你随机遇到各种工作,但你打算只找一个。
(2)遇到一个工作。如果你选择签了,这个工作就是你的。
(3)如果你选择不签,别人很快就会签了——你没有第二次机会。
(4)你应该给自己一个找工作的总时间或一个其他什么限度。
这些条件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但必须把问题简化出来,科学才能应用起来。
“37”是什么意思了?根据模型和科学推算,你可以把时间分为两个部分,前37%时间,你只面试工作,了解一下自己在市场中的能力和喜欢哪些工作等。等过了你设定的期限,也就是37%以后,一旦你遇到比前一个阶段好的工作,毫不犹豫的签下。37%规则并不能保证你找到最好的工作,但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它是一个能让你找到足够好的工作的办法。避免出现“身后有余想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情况,也就是减少遗憾。
说了这么多这个37%模型,再来谈谈如何应用于找真爱。
比如,你从18岁开始找对象(保守年纪,刚上大学),设定的目标是35岁之前结婚,那么根据37%原则,两个阶段的分界点是24.3岁,这也是大学生毕业的大致年龄。
科学模型看来,你的最佳择偶策略是:24.3岁之前是观察期,只交往不结婚,但你
要知道在交往的所有对象里,你最喜欢哪一个;过了24.3岁,是决策期,如果经过了大学四年、毕业分手、工作差异等问题还在一起,应该马上把他/她拿下,结婚。如果再结识了新的对象,一旦遇到了比观察期最喜欢的那个要好或者差不多的人,迅速做出决策。
涉及到具体情况,模型还需要进行修正。37%规则说的是主动权在你手里,你说结婚,对方马上同意。但实际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假设你被拒的可能是50%,经过科学修正,分割点要从37%变成25%,也就是说要缩短观察期,尽早决策。
同时,模型设定是无法回头,但实际情况是观察期被拒的人再找你,你还有50%的可能性会同意,观察期从37%延长到61%。
也就是,条件好的可以稍微再等等,不要急于决策;条件差点的就赶紧行动,这也与我们的常识相符。
当然,科学太冷冰冰,丝毫不懂浪漫,也没有所谓的“一见钟情”、“命中注定的真爱”,如果你真的觉得现在的人就是真爱,所有的科学都是浮云,你是科学的特列,如同电影《他没有那么喜欢你》中所说,“你是我的特例”。
所谓的37%规则,说的是:作为一个理性的人,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能做到的最佳策略,也就是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但科学不是算命,也许算了半天,你到头来发现你的高中同学才是你的最佳结婚对象。
看了半天,都是理论,不用起来都是虚空,打个电话、发个微信、约个饭,才是实事,说不定电话那头在等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