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你身边却不属于你
---- 《你的孩子不是你你的孩子》
台湾作家吴晓乐的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书的开篇,讲的是眼镜仔的故事,这是吴晓乐教的第三个孩子,却也是她最不愿意想起的孩子。
看完眼镜仔的故事,我的悲伤情绪就会弥漫开。眼镜仔在体罚中成长,失去自信。在没有体罚的情况下,眼镜仔确实不好教,即便是讲解过很多遍,他都无法写下正确答案。可真的是他很笨吗?事实并不是如此。眼镜仔每次都卡在“写下答案”这个环节,笔尖都已经抵在纸面上了,却迟迟无法动笔,眼神总是不安的望向老师吴晓乐。其实,眼镜仔不是笨,也不是迟钝,他只是一个被吓坏的孩子。可是他的母亲,却从来不曾了解成绩背后的原因,从父母到前几任老师,从来没有人给他犯错的空间,所以他不知道,犯错是件很寻常,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而在那些否认、质疑的声音中,他再也不能相信自己。平时很少能看见眼镜仔的父亲,他在一家中型规模的传产公司上班,靠自己的努力从小职员一直打拼到总经理,不管没有有没有加班,眼镜仔的父亲总是很晚回家,眼镜仔的妈妈每次看到他出门的背影,都是深深地失落。

这样的家庭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家长们很少顾及孩子一天上学的辛劳,总是拿分数来衡量和比较,总是那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将自己孩子的情绪搞得低沉和失落,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曾经一度的我,也犯过类似的错,用分数衡量孩子是否优秀,挫伤孩子的积极性。现在想起也是后悔莫及,庆幸的是自己清醒的早,否则将酿成眼睛仔一样的悲剧,悔恨终身。
看完这个故事,心里无比压抑,尤其想到这是个真实故事,内心就升起一种无处发泄的愤恨。不会爱的人往往由于从没得到过爱,眼睛仔的妈妈没有从丈夫那里得到支持,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每次压过来的都是期望落空后的指责,是教育不利的愤怒。孩子成为她发泄和怒吼的对象,整个家庭进入“死循环”,家庭成员看不到希望,闷闷不乐,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埋下了“定时炸弹”,随时可以爆炸。
作者吴晓乐是一名台大法律系毕业的学生,这本书中写到的故事,几乎都是她念大学时期做家教的真实经历。因为家教的身份,她得以出入不同的家庭,和孩子家长有很多时间接触,也就借着这个机会,观察到了人间万象,她没有仅仅满足于做一个家教,而是通过“家教”这件小事,她仿佛打开了一扇门,带我们看到了更深处的东西,看到了人性中的渴望、孤独、贪婪,看到了亲密关系中的无数暗礁和漩涡。很多问题看似是教育的问题,其实教育只是人性的折射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