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9月7日,庚子鼠年农历七月二十,秋天的第三个节气,白露。
有人说,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最美的一个,“白露”二字,就生在这袅袅诗词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这么解释白露这两个字的由来的,“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露由天降,万物受自然之滋育而运动变化其形体,秋露就是天地自然之所化生。
古人认为露从天上降落,能瑞泽万物,故“露”引申为润泽,如雨露君恩。
诗意的节气当然也是有些诗意的习俗,比如说:无事此静坐,浅饮一杯白露茶,一日似两日。懂茶之人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禁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
若是觉得喝茶太过寡淡,也可温上一壶白露米酒,小酌几杯。白露米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这种酒温中含热,有利于寒气的散发。
阳气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作为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白天温度依然可达三十几度,夜晚就下降到二十几度。
秋风在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这种干燥的气候特点称为“秋燥”,白露的气候特点就是干燥,同时收获的季节也来了。
仪式要讲,生也要养,才不枉这润泽一季。
白露习俗
收清露
我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据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人们认为此时的露水有很特别的功效,在传统的时令信仰中,秋天的白露,是治疗眼疾的灵药,民间有八月收集露水洗眼的民俗。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十样白
十样白,指的便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白芍、白芨、白术、白扁豆、白莲子、白茅根、白山药、百合、白茯苓和白晒参,与“白露”字面上相应。在苍南、平阳等地,人们会在白露这天采集“十样白”,与乌骨白毛鸡、鸭子或猪肘子一齐煨制,当然,煨汤的鸡鸭也得“白”,一定得是乌骨白毛的老鸡、老鸭,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驱除风气。
白露茶
白露节气,人们喜欢酿白露米酒,品上一杯白露茶,它不同于春茶的鲜嫩、夏茶的苦涩,味道浓郁甘醇,尤受老茶客喜爱。
吃龙眼
福建福州有个传统习俗叫“白露必吃龙眼”。民间的意思是,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因为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还可以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
吃番薯
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作为粗粮的红薯具有预防癌症、防止便秘、减肥的功效,可以延年益寿,被评价为餐桌上的最佳食物。
食鳗鱼
苏州地区有“白露鳗鲡霜降蟹”的说法,白露确实是鳗鱼最肥美的时节。鳗鱼有延缓衰老、强精壮肾、补虚养血、保护肝脏、预防骨质疏松等作用。特别适合于年老、体弱者及年轻夫妇补养食用。
白露养生,养气润燥
秋喝早粥,调理脾胃
温度下降,人容易出现脾胃虚弱、消化差的症状,抵抗力也有所下降。这个时节多吃点温热的、有补养作用的粥食,既能治秋凉,又能防秋燥,对健康大有裨益。白露时节适宜的粥品有莲子百合粥、山芋粥、红枣糯米粥等,有补养气血、健脾补肾的功效。
白露身勿露,露了冻泻肚
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了。这时天气冷暖多变,早晚温差较大,应该及时添衣加被。不可贪凉吹空调风扇,否则极易患上感冒,也容易诱发支气管炎、哮喘、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病。过分贪食冰品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禁忌。
搓耳泡脚,补养肾气
从白露开始,凉意渐浓,有些人会出现手脚冰凉、怕冷、乏力等症状,这是肾气不足的表现,所以要经常给肾“打打气”。晚上坚持用热水泡脚,水没过脚腕,泡到身体微微发热最好。泡脚的同时把耳朵和腰部搓热,肾开窍于耳,搓热耳朵能有效补养肾气。
运动调养,动静和谐
秋天气候宜人,是一年中锻炼身体的最佳季节。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较夏天适当加大,但选择运动项目也应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极拳;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游泳等。以汗出但不疲倦为度,这样有助于机体内气血调畅。还可配合一些“静功”,如呼气、闭目养神,瑜伽,冥想,做到动静结合。
宁神定志,绽放笑容
白露时节,秋气肃杀,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易使人情绪波动。故秋季养生要调摄精神,保持神志安宁而平和。同时,笑能宣发肺气,调节人体机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还可以使肺吸入足量的清气,呼出浊气,加速血脉运行,使心肺气血调和。所以,萧索之秋,还要记得常常绽放笑脸。
- END -
文案为道安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