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高效课堂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究基础之上。而教学具的运用正是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借助学具来展开主动探究。这样让学生成为学具的主人、探究的主人,学生的探究更主动、更积极,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在学习“圆锥体积”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准备三组圆柱与圆锥,分别是等底等高、不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展开积极的动手操作探究。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一味的讲解,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这样更加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严格而正确的动手操作,在积极的动手中展开主动探究,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人,知识的构建者,还可以让学生学会探究,掌握学习方法。在探究中看到自己的成功,更能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积极的探究行为,从而让学生对数学学具的运用更感兴趣,对数学学习更有动力。实践证明运用教学具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来,学生的探究更有动力,学生不再是现成结论型认知的机械接受者,而是在主体探究中构建知识,彻底改变了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探究,这正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具有思维的体操之称,良好的思维能力既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同时又是在不断的数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教师可以直接附加给学生的,而是需要学生在积极的动手与动脑中不断感悟与体会而来的。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割断手与脑之间的联系,只是动脑并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而只有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才能让双手成为思维的工具,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得到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锻炼与提高。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借助教学具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操作学具中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通过测量、剪切拼接等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是偶然还是必然呢?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考,将一个大三角形剪切成两个小三角形,或是把两个小三角形拼接成一个大三角形,剪切与拼接前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来操作。这样就将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学生就可以从直观的动手操作与积极的动脑思考中透过表面达到内在规律性认知,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定理。这样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与掌握了这一定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积极的动手与动脑中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总之,教学具的运用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同时又符合数学的学科特征,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极的动手中展开互动探究,在探究中掌握知识,提升技能,培养思维,这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