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不断增长的一种趋势。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村养老保险,动态递进式模式
一、引言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安徽省老龄办、省社会保障研究会2006年组织的一项安徽省“空巢老人”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预测,到2010年,安徽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876.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3.1%。到2020年,安徽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177.5万人,老年系数为16.6%左右。据预测,安徽省人口老龄化高峰将于2030年到来,并将持续20余年。至2030年前后,安徽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2.9%,老年人口将达到1669.1万人,而在60岁以上人口中农村居民占70%,可见安徽省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农村居民养老问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保证农村居民老有所养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一环也是我国政府的重要职责。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尚未建立,伴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迁往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经济论文,外出人员以农村青壮年为主,留下的都是老年人,使得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和发展速度都已经超过了城市。在农村,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除部分土地收入和来自家庭的赡养外,没有固定的养老收入,且青壮年子女大多外出务工,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都要比城镇老年人高,这直接导致农村养老需求加大,仅靠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目前,我省各地区农村经济、自然、 人文地理等条件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异性,各地区农村居民对于养老保障有着不同的层次的需求,这决定了在我省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符合现实情况,而建立符合地区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才是可行的政策选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在对这一问题研究上,大多数学者对中国的养老区域划分习惯沿用的依然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地理区域划分标准或“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区域划分标准,不仅针对性不强,更不利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及区域间养老工作的协调。因此,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一方面我省各类地区可以先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另一方面各地区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不能一蹴而就,而应当根据不同类型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参保覆盖率的最优变化路径、期望寿命的变化,采用非均衡的推进模式对所有农村居民进行渐次的、动态递进式的全覆盖。
二、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
1. 研究方法
根据人口老龄化相关理论设计出一系列相关的统计指标和统计变量,采取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及其对目标变量的影响程度。本文首先列出各地区与农村养老相关的变量,且把这些变量看作彼此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其次,运用因子分析法筛选出公因子,在对因子进行旋转解释其意义后计算出各公因子的得分,以此说明各地区的养老特征并进行相关分析;最后,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按各个地域单元相对于主因子得分进行聚类分析,结合具体的地域空间结构,对安徽省农村进行养老区域的划分。
2. 指标体系
为了更好地根据地域性的不平衡来把握我省动态递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路径与和进程,必须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结合安徽省的具体情况,考虑不同地区的数据真实性、可得性以及代表性的基础上上,本文选择了17个指标经济论文,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这些指标作为农村养老区域划分依据。
表1 2008年安徽省农村保险情况
变量
变量字母表示
单位
第一产业生产总值
X1
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
X2
元/人
财政收入
X3
万元
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
X4
万元
农林牧渔的总产值
X5
万元
农林牧渔建设项目投资
X6
万元
农村人均现金支出
X7
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X8
元
耕地面积
X9
公顷
乡村从业人员
X10
人
家庭户规模
X11
人/户
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
X12
%
老年抚养比
X13
%
外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X14
%
征用土地面积
X15
平方公里
受灾面积
X16
千公顷
农村低保人数
X17
万人
资料来源:本表的数据是根据《安徽统计年鉴2009》、安徽省各市2009年统计年鉴以及各市2009年统计公报数据整理而得。
注:本表以安徽省17个市为分析对象,分别为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巢湖、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
三、实证研究
1. 提取因子
根据原始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采取主成分分析方法,应用SPSS18.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降维处理,按照公因子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提取公因子,如表2所示。
表2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方差分解公因子提取分析表)
Component
Initial Eigenvalues
Extrac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Rota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1
7.990
46.997
46.997
7.990
46.997
46.997
7.898
46.458
46.458
2
3.287
19.338
66.335
3.287
19.338
66.335
3.258
19.167
65.625
3
2.689
15.819
82.154
2.689
15.819
82.154
2.761
16.244
81.869
4
1.125
6.617
88.771
1.125
6.617
88.771
1.173
6.902
88.771
Extraction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由相关系数矩阵R计算得到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如表2所示,可知第一因子的方差占所有因子方差的46.997%,第二因子的方差占所有因子方差的19.338%,第三因子的方差占所有因子方差的15.819%,第四个因子的方差占所有因子方差的6.617%,前四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8.771%,因此选前四个因子可以作为评价安徽省各地区的农村养老情况的综合指标。
2. 因子旋转
采用主成分法计算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说明各因子在各变量上的载荷,即影响程度。但为了使载荷矩阵中系数向0—1分化,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
表3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a(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Component
1
2
3
4
农林牧渔的总产值 (万元)
.974
.037
.130
.008
第一产业生产总值 (亿元)
.967
-.002
.140
.038
乡村从业人员 (人)
.967
.086
.033
-.069
农村低保人数 (万人)
.963
.090
.024
-.077
耕地面积 (公顷)
.950
-.075
-.031
-.172
农村人均现金支出 (元)
-.854
-.073
.168
-.224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825
.339
.341
.042
人均生产总值 (元/人)
-.779
.134
.444
-.205
受灾面积 (千公顷)
.710
.330
-.176
.298
65岁人口所占比列 (%)
-.081
.950
.019
.035
老年抚养比 (%)
.167
.946
-.030
-.044
家庭户规模 (人/户)
.360
-.796
-.088
-.147
外出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474
.736
-.160
.013
财政收入 (万元)
-.092
-.054
.962
.058
征用土地面积 (平方公里)
-.197
-.052
.930
.045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万元)
.539
.081
.718
.029
农林牧渔建设项目投资 (万元)
.030
.068
.103
.958
Extraction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otation Method:Var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
a. Rotation converged in 4 iterations.
由输出的表3可以看出,经旋转后,第一公因子含义略加清楚,可以看出在第一个公因子上农林牧渔的总产值X1、第一产业生产总值X2、乡村从业人员X3、农村低保人数X4、耕地面积X5、载荷较大,可以定义为农村养老保险的综合因子;第二公因子在65岁人口所占比列X10、老年抚养比X11上有很大的载荷,外出人口占总人口比重X15上有很大的载荷可以定义为农村养老保险的负担因子;第三公因子财政收入X14,征用土地面积X15有很大的载荷,可以定义为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因子;第四公因子农林牧渔建设项目投资X17有很大的载荷,可以定义为农村养老保险的支撑因子。
3. 因子得分
为了考察安徽省各市养老保险的状况,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采用回归法求出因子得分函数,SPSS输出的函数系数矩阵如表4所示:
表4 各地区因子得分
地 区
公因子1
公因子2
公因子3
公因子4
合 肥
0.01941
-0.68211
3.36123
0.22625
淮 北
-0.74979
-1.95221
-0.70720
-0.42056
亳 州
0.90570
-0.99851
-0.53992
-0.52298
宿 州
1.07927
-0.52365
-0.65880
-0.22927
蚌 埠
0.10012
-0.56858
-0.12230
-0.65337
阜 阳
1.88157
0.25387
0.23571
-1.17880
淮 南
-0.53525
-0.87189
-0.39211
-0.27849
滁 州
0.61537
-0.35741
0.06067
0.23932
六 安
1.16865
0.86941
-0.26948
-0.38786
马鞍山
-1.63903
0.87820
0.42994
-1.09800
巢 湖
0.43965
2.44409
-0.44529
0.37894
芜 湖
-0.92868
0.93522
1.01979
-0.39876
宣 城
-0.36514
-0.48268
-0.22142
3.03088
铜 陵
-1.46118
0.16469
-0.34262
-0.59793
池 州
-0.70120
6.58350
-0.96619
-0.16741
4. 聚类分析
依据各地区的公因子的得分以及公共因子的维数,本文利用SPSS层次聚类的Q型聚类,对我省17各市进行分类分析,其中个体距离采用平方欧氏距离,类间距离采用平均组间链锁距离,由于数据不存在数量上的差异,因此无需标准化处理,生成聚类分析树图如图1所示经济论文,其他结果略去。
DendrogramusingAverageLinkage(BetweenGroups)
RescaledDistanceClusterCombine
CASE0510152025
LabelNum+---------+---------+---------+---------+---------+
六安9─┐
巢湖11─┤
蚌埠5─┼─┐
滁州8─┤│
淮南7─┤│
宣城13─┘├─┐
铜陵14───┤│
阜阳6───┘├───┐
淮北2─┐││
池州15─┤││
宿州4─┼───┘├───────────────────────────────────────┐
黄山17─┤││
亳州3─┘││
马鞍山10───┬─┐││
安庆16───┘├───┘│
芜湖12─────┘│
合肥1─────────────────────────────────────────────────┘
图1 聚类分析树图
从图1中分析,可以把我省农村养老地区划分为如表5所示:
表5 安徽省各市养老区域划分
农村养老区域划分
数量
包括地区
一类地区
1
合肥
二类地区
3
马鞍山、安庆、芜湖
三类地区
5
淮北、池州、宿州、黄山、亳州
四类地区
8
六安、巢湖、蚌埠、滁州、淮南、宣城、铜陵、阜阳
从表5的划分方案来看,是对安徽省各市的农村养老状况特征的描述,说明本文所选变量体现出了各区域农村养老的差异,而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变量的考量也较为客观地反映出了这种差异。四类农村养老区域的划分,可为各区域农村选择养老保障模式提供依据,同时为政府制定农村养老保障政策、平衡农村养老区域差异提供参考。
四、对策建议
1. 尽快出台“全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指导意见”
由于区域间的差异决定了我省的养老保障模式的选择应有所侧重,即我国当前应在统一的养老保障制度下选择适应不同地区实际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尽快在全省范围内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采用非均衡推进的模式,对四类地区的农村人口群体进行动态递进式的覆盖,并在各自的最佳时间点进行全覆盖。因此,省政府应在考虑到各地区各类人群差异性的基础上,将整个制度统一规划,出台一个“全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指导意见”,为四类地区实施规范、标准的“制度全覆盖”,适应我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非均衡推进模式,为动态递进的达到农村人口的“群体全覆盖”而奠定坚实基础。
2. 四类地区动态递进式养老保险模式选择
一类地区应全面建设并实行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强制性规定农民个人或家庭通过将一部分现金收入进行储蓄,以保障自己晚年的基本生活,在此基础上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商业保险来提高年老后的生活质量;二类地区应建立强调以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为主的养老模式,地区可按照自愿的原则逐步试点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于目前尚不具备推广条件的地方,要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三类地区由于与其他地区在养老保障水平和保障基础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要实行农村养老保险还存在着一定困难,同时由于三类地区的农村也缺少必要的养老保障资金,不能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因此家庭养老在三类地区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占据主导地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四类地区贫困人口多,农民收入不高,摆脱贫困、解决温饱的需求比养老的需求更迫切,四类地区侧重建设救济养老层次,实施以地方财政主导的“基础养老金”制度。
3. 加大对四类地区65岁以上老人养老财政支持力度
从发达国家来看对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立,都在财政上给予很大补贴,目前我省在这方面财政力度还不够。我省养老保险在制度设计上初衷看丰富了我国养老保障的制度内涵,有利于解决农村地区老年人的贫困问题经济论文,且65岁以上老人的养老保险在制度设计由于不需要个人缴费,是非缴费型的保障制度,并可以应对老年人的贫困风险,根据全国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得到的我省农村人口生命表显示,65岁的平均预期余命是15.63岁,那么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年限变长,养老资金缺口较大。因此,首先建议适当延长65岁以上人口群体的领取年龄,适当降低其待遇领取额,以降低整体参保“逆选择”的风险,确保在未来最佳时间点。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四类地区的资金投入,完成对于我国农村居民的全覆盖。
4. 做好四类地区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和动态持续发展
首先,要做好家庭养老、旧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动态衔接;其次,要做好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间的衔接。应当分类、分层构建,将不同农村人口群体纳入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之内。尤其是做好农民工、失地农民、纯农民等群体为代表的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和接续。最后,构建国家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专管机构,这样可以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进行专业、系统、规范的保值、增值运营,又可以进四类地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协调性、规范性发展,也可以为“全覆盖”之后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的衔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贾金荣,郝金磊.基于聚类分析的中国农村养老区域划分研究[J].西北人口,2010(2):123-126.
[2]毕红霞,薛兴利.地区经济差异条件下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09(9):123-127.
[3]薛微.SPSS统计方法及运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309-317.
[4]蔡昉.重新思考中国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兼论国际经验的相关性[J].经济学动态,2008(7):3-7.
[5]孙祁祥,朱俊生.人口转变、老龄化及其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J].财贸经济,2008(4):68-73.
[6]陈友华.关于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的几个认识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08(2):178-183.
[7]袁俊,吴殿廷,吴铮争.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3):41-47.
[8]赵建国,韩军平.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因素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7(8):66-71.
本篇文章由小编收集整理!望大家喜爱,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