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 题】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论“三个代表”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 作 者】朱华桂
【作者简介】朱华桂(1965-),男,安徽滁州人,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后。江苏南京 210093
【内容提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为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它体现了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统一,从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
【摘 要 题】学术探索
【关 键 词】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三个代表”
【 正 文】
一、可持续发展时代的呼唤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和科学推进也随之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课题。不研究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健康地发展。只有与时俱进,用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观指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
在人类发展史上,由于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的生产活动逐步摆脱四季循环的天时控制,从而逐渐进入到一个由人类控制的时空中。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的巨大生产力,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无限增长理论”就成了工业社会的支配理念。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能力迅速扩张,人类对自然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利用,使生存环境不堪重负,自然资源迅速耗减,水土流失,气候异常,各类灾害不断加剧,尤其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八大公害事件”的同时发生,向狂热追逐无限增长的人类敲响了警钟。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对人类发展的困境进行反思,传统的发展观受到强烈质疑。
1972年3月,“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名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报告称:“如果世界人口、工业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以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的增长极限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人类环境与发展的严峻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作了界定和阐发。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颁发了《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明确提出了世界范围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虽然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生产力、科技和教育还比较落后,地区差距、人口、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经济体制、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几十年时间。我们不能走“竭泽而渔”的发展道路,应该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将进入一个竞争愈演愈烈的国际环境。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转嫁危机于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资金匮乏、债务沉重、金融风险增大、贸易条件恶化、技术水平落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面对的形势势必更加严峻。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任务将十分繁重,更需要发展后劲做强有力的支撑,更需要科学计划,周密部署,合理安排,确保我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既考虑当前的问题,又考虑长远的问题;既考虑当代的发展,又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提出具有远见的发展战略。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二、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发展的现实选择,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理解。1996年3月,江泽民在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对可持续发展作了这样的表述:“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1](p.279)这告诉我们,首先,可持续发展是既着眼于当前的发展,又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从而把现在与未来有机地统一起来,着力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其次,可持续发展要保证不同代人之间在资源上的公平分配,即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原则;最后,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基础上的发展,是把人的实践活动控制在各相关系统可承受范围内的发展。
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如果发展慢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会遇到极大困难。所以,我国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我们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同时,可持续发展在中国不仅仅是一个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还是一个社会、政治可持续发展问题。
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自然资源永续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耕地、淡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战略还要求人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这是我们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如果人口盲目膨胀,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不仅难以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而且势必破坏资源与环境,危及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中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人口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教兴国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动力和手段,可持续发展为科教兴国战略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其次,可持续发展是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与“片面发展”相对立的一个概念。片面发展,无论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人自身的,都会造成畸形、夭折,所以不是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发展则是一种在时间上更久远、质量上更优良、效果上更平衡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
“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人变成了畸形。”“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2](P.325)而主义社会则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体力与智力、生理与心理、生存与发展的和谐的、协调的发展,即可持续的发展。这也构成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在社会领域,就是维护社会秩序,为人民提供安全、公平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使全体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物对立、人与人对立、人与社会对立,根本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人与社会统一,人民当家作主,社会和谐发展,充满了蓬勃生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就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有机的历史的统一。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可持续发展在人和社会全面发展中的动力机制是创新。人的素质、能力的提高,社会贫困、保健、就业等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最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我国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使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政治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民主政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缺少任何一点,民主政治就不可能可持续发展。政治的发展如果损害了它所依存的政治环境、政治资源和人民主体,就难以发展,更不会可持续发展。比如政治信念的丢弃、政治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