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教育/新教育
作为一个老师,需要自我意识觉醒的能力

作为一个老师,需要自我意识觉醒的能力

作者: 野草与小黄 | 来源:发表于2019-08-21 14:14 被阅读8次

    7月26-31日,我跟随着清水老师和澜风到深圳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去协助进行培训。此行五天,从清水老师带领孩子的示范课、与湿地工作人员的互动沟通、团队工作关怀等等的事情中,我觉察收获了很多,把它记录整理下来了,与大家分享。


    一、“照顾的人是谁”——以包容放下等待的状态调协多方平衡

    “寻找湿地自然朋友”主题的活动,是清水老师这次示范带领的第一场活动。活动面向的是6-8岁的亲子家庭。

    活动中,当清水老师在做一些游戏活动介绍的时候,现场的场面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安静专注地聆听的,特别是孩子。兴奋时的七嘴八舌、活跃时东奔西跑……有的孩子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游离在外;有的孩子专注于活动中抢着发言……

    这对于带领者经常会遇到的情况呢~如何去面对呢?

    清水老师分享:对于带领者来说,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协调。比如,这次带领的亲子活动,相对于纯孩子的活动会困难一些,因为带领者需要对工作团队、孩子、家长三个方面做平衡协调。带领者在进行多方的协调中容易被别人带走,从而失去平衡。

    在我看来,这种失去平衡的状态,容易让带领者顾此失彼、分身乏术、让活动节奏混乱;协助者(小组导师)混乱而不知如何协助;参与者容易失去兴致等。

    因此,带领者需要提醒自己:“活动中要照顾的人是谁呢?我们需要先找到自己的平衡。”这次的活动,先找到整个团队的平衡,把握整体的进程、状态、节奏、参与者整体的心流。清水老师面对这种情况,并不会强求所有人都以安静专注的状态去听,而是以包容、放下、等待的状态去支持当下的大家,让孩子释放自己的能量。

    如何能处在包容、放下、等待的状态呢?那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带领者问自己:“我想成为怎样的人?”


    二、“回应是教育最好玩的事情”——回应的艺术

    孩子们在自然中,发现新奇之物,爱问:“这是什么?”当孩子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如何回应呢?

    清水老师带着孩子去寻找自然朋友,孩子们见一个就问一个:“这是什么?”。清水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清水老师陪着ta一起发现;欣赏ta的发现——“噢,你发现了这个,好美啊”;引导ta:“你还可以用什么来观察呢(除视觉外);讲个故事;有时面对不间断的“这是什么”,甚至不说话,而是陪伴孩子们好奇与分享的喜悦。

    有个男孩子在湿地滩涂上发现了一个(废弃)玻璃瓶。他很好奇,为什么这里会有个玻璃瓶。其实,那是滩涂上的垃圾。清水老师给他讲了一个漂流瓶的故事:有人想认识远方的朋友,没有通讯方式,于是把自己想认识朋友的信放在玻璃瓶,然后把玻璃瓶丢进大海里,让它随海水去到其他的地方。有缘的人捡到了这个漂流瓶,就可以通过信彼此联系上了。

    听后,男孩天真地看了一下瓶子里,发现没有信啊!这个瓶子成为了他在湿地里的自然朋友。而这个关于朋友、友谊的故事留在了他的心里。

     清水老师分享:“回应是教育最好玩的事情!一瞬之间,可能改变ta的生命。”嗯,是呀。陪伴是与孩子在一起,唤醒自己的童心,也觉知孩子的童心时刻。在那个当下,回应就非常好玩。


    三、“我们是自己的灵魂创造师”——教育工作者的创作

    “追踪红树林王国”是清水老师示范带领的另一次课。这次课中有个深入体验的部分,是活动中核心环节——各个小组由小组导师带领进入红树林湿地里寻找宝贝。

    在活动总结的时候,有一伙伴提出了疑惑:“为什么在分组寻找湿地宝贝没有提前定下每个小组走的路线呢,是故意的吗?”

    清水老师回应:这是故意不先定下每组路线的,但这是考虑评估安全后的行为,因为大家对活动的场地是熟悉的。另外各组的导师对危险的行为是有把握的。自己也会在活动区域里跟进了解情况,把握好当下的进展。

    我在自己的体验、大家的分享中,了解到小组导师和孩子在红树林王国里进行了很多自由有趣的探索。有湿地的工作伙伴发现了进入滩涂地里的新线路,发现里面很多惊喜,而这些惊喜是之前没发现过的。小组导师与孩子一样,也都能带有好奇心,共同在探索和经历,发现了红树林里的各自的秘密基地,收获了各自的乐趣。而我被孩子带着在红树林中探险,被孩子童真所感动,我也能带着孩子享受童真。

    这样的状态的发生,还不仅是来源于清水老师对场地和工作人员的信任,还源于清水老师对工作人员的真心关怀和人本教育精神。

    清水老师分享调协中另一个考量的点:湿地的工作人员平时在湿地带领的活动比较多,对活动的环境也熟悉,规定安排好线路进行探索会比较少新鲜感、热情、创作空间。

    这个带着对工作人员关怀的带领带给我感动,这也是非常“高级”的对同事的人的觉察啊!

    这个关怀的背后带出了对教育工作者/带领者很重要的叮咛——“我们是自己的灵魂创造师”。教育工作者需要给予自己创作的空间。我们要带着教育中人本精神,配合对象的需要做设计和带领(也即是创作)。

    在我以往自己设计或者带领活动,也会曾遇到这个“熟悉状态”下如何葆有热情进行创作和更深入成长的情况。听到清水老师的分享,一下子对自己、对他人、对目前大多教育工作者所遇到的一些困境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觉知。我想这也是我感动的原因。

    清水老师从事自然教育二十多年,没有一场工作坊是完全一样的。她不断地在创作。在她身上,我看见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创造力和快乐。


    四、“没有完美的带领,只有完美的发生”——教育者的觉知力

    清水老师设计的课程方案有结构性和非结构性两类设计。结构性的设计有较为完整的步骤和环节,一般有唤醒热忱-集中注意力-直接体验-总结分享的安排。学校课堂一般属于结构性设计。非结构性的设计中没有每个环节的细节设计,带领者可根据实地的情况、参与者的热衷情况决定游戏使用和体验方式,更多的是给参与者留白地自我探索的时光。

    有几个七八岁参加这次活动的孩子,在大合照后跟清水老师说:“我们没有机会再见的啦!我们好忙的,比上学还忙!我们有很多作业很多课的。”

    孩子们在这次活动最后向大家分享寻找到的宝贝的时候,说起话来清晰、礼貌、表达“有模有样”,乐于表现分享。

    我们发现,现在的社会氛围与以前的氛围不一样了。在学校里,孩子被训练得比较有规格去表现自己,说话表达的机会很多,思维(头脑)训练也很被重视。

    那我们需要反思孩子们的需要是什么呢?哪些部分的东西是孩子也要去体验的呢?(关于孩子需要什么,此文先不展开说,但提一点是,人本教育精神的设计需要先洞察孩子的需求)。

    清水老师多年前办过“种籽游学社”——融合野外自然体验与诗歌创作的系列式情意自然教育活动。清水老师在“种籽游学社”的基础下,更新设计了一个系列的活动给湿地。四节课的方案只有五页纸(相比其它的一节课都有十页了)。方案上有主题和路线框架,很少环节的设计,更多的是设计理念的传递。这是非结构性的设计方案,是情意自然的悠闲时光的设计,是清水老师最喜欢的设计。不过,它对带领者的要求是最高的。要求高在陪伴者的品质,这品质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修炼的。

    简单却意味深长,看着简单的教案,究竟如何下手开展呢?大家在研讨这个方案的时候,纷纷提出了很多困惑:孩子没有兴致怎么办?协助者如何配合呢?没有这样的经验感到很困难啊?孩子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呢,难以想象啊?我自己也不会写诗,怎么跟孩子分享呢……

    工作人员带着把事情做好的期待,心却一阵困惑不解、担心忧虑。

    我和澜风分享了一下我们俩的经验,但似乎没有完全回应到大家的困惑。

    面对这些疑惑和大家当下的状态,清水老师没有一一先解答,而是抛出了一个问题:“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带着什么感受提问的呢?你们准备好去带领了吗?”

    我又一次被清水老师的“高级”觉察与回应感到赞叹!她觉察到大家当下的疑惑需要从更深层面去解决,就是大家的内在状态和力量。清水说,“作为一个老师,需要自我意识觉醒的能力。”

    提升觉知力,时刻觉知自己当下的意识、行为、语言的状态,带着意识去陪伴,“没有完美的带领,只有完美的发生”。不要求孩子完全安静专心的观察,孩子更多释放他们自己的能量。


    五、小结

    文中从教育者活动协调、回应的艺术、创作、觉知力四个方面分享了我的一些学习总结。核心的内容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自我意识觉醒的能力。文章篇幅较短,未能展开叙述;而我也仍需学习提升,后续更多实践探索后会更多分享。


    最后,感恩清水老师、澜风、情意自然全国共学圆,让我有机会到现场学习清水老师难得的儿童带领,与湿地工作伙伴互动。也感恩深圳华侨城湿地的梦老师和湿地工作人员,你们工作的热情和认真我由衷赞叹。

    文字:野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作为一个老师,需要自我意识觉醒的能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abb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