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春大问题课程过关作业让四选一,我选择的是:一、请以道德哲学(但不限于)的视角, 结合自身实践,阐释如何“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一个自我实现着的自由人 ”。
本次作业让以“”道德哲学”为视角,什么是道德哲学?再次认真读《大问题》,对“道德哲学”概念再次熟悉。道德哲学即对最好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行为准则的探寻。道德哲学关心道德,特别是关于对错的问题。道德是一套指导我们行动的原则,坏准则 他往往被表述成一套原则,但也可以通过观察在社会中如何做事情而将他当做实践来学习道德准则 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要做什么。 涉及道德的本性和接受其要求的理由,是元伦理学关注的对象,道德哲学领域思考的是道德的地位和作用。而规范伦理学则思考我们应当做什么,并且提出明确的道德理论。 道德哲学包含这两者,还包含一些更广泛的思考 比如对良好生活的理解,以及我们应当过什么样的生活。《大问题》 p255。对道德理论简单概括为:1、关注的对象,2、我们应当做什么。3、实践中如何作用。
结合自身实践,如何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做一个自我实现着的自由人。大脑很快呈现出以下几方面。
1、专业读写提升自我。
没有加入新网师之前,也喜欢读书,但断断续续,没有每日坚持,特别是写作,也是想起来就写写生活随笔,但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很少,读书感悟更少,一般是读了就是读了,思考不多,蜻蜓点水,过一遍而已。读了不少书,也许潜移默化沉淀下来点什么,但没有专业的读写,自我提升比较缓慢。加入新网师后,才知道原来还可以如此读书与坚持写作,还有这样一群读写的“幸福疯子”,很快被感染,融入共同体,开启自己的读写之路。
坚持读写的路是艰辛的,但在内心深入却又是充实而快乐的,特别是看到自己的文字被新网师周报和公众号发表出来,那份莫名的喜悦与幸福感是无法表达的,感到迷茫的人生有了明确的目标,特别是作为教师,有了可以行走的路径,不再让灵魂飘荡在原野,像一颗孤魂没有安放之处似的。很多时候,一天工作之后,静坐在书桌前,翻阅着一页页的书,用笔在书上情不自禁的做着批注,写着内心的感悟,仿佛在与大师对话,更是在聆听大师的教导,每每过后,心灵像经过一番圣洁的洗涤,静谧而美好,虽然很多时候也会因不理解而备受煎熬,但经过讲师的讲解后,那份茅塞顿开的感觉让大脑豁然开朗,仿佛世界开阔了很多。
第一学期读的几乎全是教育类书籍,特别是李镇西老师的书,写作也不再是随意的涂鸦,而是通过读书,结合自我去反思,对教育的深爱,对孩子的真爱与尊重,读写的坚持与常态化,激励着我、感染着我行动,不知道多少个深夜还沉浸与读写中,先生看我如此熬夜,担心我健康,疫情期间又听了朱永新老师的生命教育的讲座,才逐步改变读写方式与时间,既要读写,也要健康。见缝插针的利用时间去读,不再读写到凌晨一两点。
经常有文字在县的“滑州杏坛”发表,时不时有老师私信我,说“你的文章被发表了”,除了因此的小成就感,最主要的是改变了对教育与孩子的情怀,之前,对教育与孩子是不瘟不火“温水煮青蛙”的态度,潜移默化的竟然爱上了教育事业与我的孩子们,感觉到做教师竟然如此的幸福,孩子们是那么可爱。思想在读写中不知不觉中改变与提升。这学期由于人性的弱点,太贪婪,选学的课程有点多,读写没有上学期明确,多不一定是好事,目标多了,就会分散精力与专注力,但每门课程都有不同的感触与收获,也算是另一种收获吧。教育学、心理学、哲学都有其独特的魅力,综合在一起,共同促进了我。虽然如此,有了这两学期的学习经验,本学期的选择目标更明确、更清晰,不再贪多,要“精与深”。让读写真正的提升自己,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生活提出三中解释:快乐的生活、荣誉的生活和深思的生活。他主张良好的生活是一种沉思的生活。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可以用心灵去认识我们所观察到的模式 获得在实际生活中有用的理解,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 思考、运用我们的理性都可以提升我们的生活。因此,沉思是令人满意的活动中最令人满意的 。他带来了与之相伴随的快乐但他有实际的好处而且本质上是值得的。《大问题》p258。所以,在读写中提升自我,在沉思中快乐生活。
2、理论运用于实践。
“学以致用”,都知道这个词语,但不一定去用,就像“人生道理懂得很多,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人生”一样。如果理论不联系实践,不运用于实践,犹如空中楼阁,缺乏根基。在新网师课程学习中,把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中,运用于指导自己的人生。
读了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改变了对课堂的看法,“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教室里的风景”第一段中的这一句话已经令我为之一震。作为教师,天天在学校面对着教室,看着一间间教室竟然没想到各自“不同的气息”。对于教学的“主体性”,似乎也改变了观点,由“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形式似乎变了,教师不再“一言堂,满堂灌”,开始学习“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学生补充”等,甚至是教师少讲,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去讲,凸显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形式。通过读《静悄悄的革命》第一章,清晰了主体性的假象,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时不可能发生的。《静悄悄的革命》p18。懂得了“润泽的教室”的涵义,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静悄悄的革命》p20。这段文字深深的影响了我,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是否可以让孩子们安心、信赖,是否让孩子感到尊重、轻松、无拘无束。有了对课堂的认识,不自觉关注自己的课堂,从倾听到教学方式,从自主到相互学习,学习理论指导自己的课堂与教学。作为教师,工作的意义是什么?让我想到《大问题》的第二章,生活的意义,每个人的视角不同,对意义的理解也不同,对于我而言,工作的意义是什么,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健康的成长。只靠自己的摸索与感觉不行,要多学习,让理论引领自己,然后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
3、学习哲学改变思维方式。
学习哲学的目的是什么,不是故弄玄虚,故作深奥,而是看清生活与自我的本质,更好的去生活。哲学就是努力思索生命,思索我们已经学到的东西,思索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从字面上讲,哲学就是对智慧的爱。它追求更广阔的图景,渴望这样一种知识,那种使我们理解自己的生命以及周围世界的知识。因此,它是对价值重要性的坚持,是对完全陷入生活琐事而仅仅随波逐流的拒斥。哲学与智慧规定了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赋予了我们的生活以意义。《大问题》前言p3。这本书阐释了哲学的各个方面,涉及面广,因为自身的哲学底子薄弱,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有难度,有时看不明白,甚至怀疑自己的智商是否有问题。每个字都认识,怎么就不理解组合在一起的句子的涵义呢?每次作业反复看着课本,搜肠刮肚的思考,但思维受限,总打不开,作业总是没有底气,没有一次是自己如意状态下提交的,明知道学习课程不是为了作业,但通过作业却可以反馈出自己认知的肤浅与狭隘,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不能跳出来像旁观者一样去看问题,却在问题中纠缠着,更不能像站在高处俯瞰问题,而是仰视,视野受限,成为学习哲学课程的阻碍似的。在整个学习哲学课程中,犹如穿越隧道,跌跌撞撞,还好,有车老师的引领,有学员们的陪伴,虽一路颠簸,但未停止与放弃,承蒙车老师厚爱,每次作业都过关了,这为自己的学习增添了信心,跟随着老师前进,在每次授课时,尽量倾听,不敢贸然发言,没有思考就没有发言权。通过倾听老师和学友们的思辨,来理清自己的思维。
学习哲学当时虽然似懂非懂,但过后突然感觉精神世界开阔很多。看问题的视角不再是唯一的,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多元化。一直苦苦缠绕自己的问题“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也释然了很多,原来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人类好多年,而且没有答案,一直怀疑是自己有问题,原来是一道没有答案的哲学问题,活着就活着,不必过于纠结了。看自己如何看待人生了,只要你感觉有意义,那么人生的意义就是什么,无关大小。面对生活,突然轻松释怀很多,关注实际生活中的情感与工作,少了天马行空的瞎想,生活态度竟然乐观了很多,纠结少了,心就明朗多了。
课程接近尾声,把《大问题》后面的附录看了一遍,特别是“哲学写作”部分,收获较多。了解了哲学表述分为“标准的和间接的”两类。在标准表述中,在最开头就把你的主要观点提出来,然后再去论证它们,举例支持它们,表明它们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间接写作既可以直截了当,采取一种更加微渺的技巧,把你更有争议的观点留到后面,而只从那些不大会引起争议,甚至显然是平凡的观点入手来建构它们,也可以是更加困难和复杂的对话体和隐喻体式的表述。大多数哲学家都把它们结合起来使用(p380)。看了这段,是不是对哲学如何表述已经感觉清晰很多。这部分内容虽然不多,但如何进行哲学写作,进行了很清晰实用的讲解。哲学表述的规则、间接表述的风格等。通过看哲学写作这部分附录,对哲学书籍从写作方面清楚很多。甚至产生尝试着写写哲学的文章,感觉很有趣。
通过新网师的哲学课程学习,明白了自己活着的意义,学习的目的,在实践中的运用。最主要的改变了看问题的思维方式,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一切的存在。在读写中丰富自己,在教育教学中体现自我价值,阐释人生的意义,感悟并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做一个自我实现的自由人。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 所罗门 凯思林.希金《大问题》
2、(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