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品 大乘正宗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如何发菩提心
佛告诉须菩提:“凡是趋入大乘道的菩萨,应当这样发心:所有一切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界、无色界,有想天、无想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我都会令其远离轮回的痛苦,获得究竟的涅槃。如此度化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但在实相中,没有一个众生得以度化。”
前一句讲了世俗菩提心,后一句讲了胜义菩提心。
具体而言,为度化无边无际的众生,发愿求证无上菩提,是世俗菩提心;而没有能度、所度、度化方式的三轮体空,叫做胜义菩提心。
大家要记住,虽然发心度众生是菩萨在世俗中最大的责任,若没有这种菩提心,一切善根无从增长。但是,最终要明白:胜义中没有众生可度。
对于轮回中的有情众生,大乘菩萨都应发愿加以救度,使其有漏的身体和分别念融入法界,最终获得无余涅槃,这就是世俗菩提心。《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那么,什么是“胜义菩提心”呢?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菩萨虽然度化了三界所摄的一切有情,但从胜义谛的角度而言,被度化的众生、能度化的菩萨,皆如虚空般不存在。严格来说,这种胜义菩提心何时在心中生起,彼时才是真正的菩萨。如《入中论》讲:“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
若将胜义、世俗两种菩提心结合起来,就是《华严经》所说的“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世俗菩提心方面,菩萨因大悲心而不舍众生;胜义菩提心方面,菩萨因空性智慧而不堕轮回。
前面须菩提问了三个问题——如何住、如何修、如何调伏自心。通过以上分析,就发心方面,可从世俗、胜义来分别回答。
1.世俗菩提心:
以发世俗菩提心为住,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为修,以所发的菩提心随时随地来调伏自心。
2.胜义菩提心:
以无有众生可度为住,安住于这样的境界为修,令执著万法实有的分别念融入法界来调伏自心。
要知道,《金刚经》的意义非常之深,并不是须菩提问了个问题后,佛陀要用整部经来回答,而是在每一层意思中,都能找到圆满的答案。大家若深入思维,定会发现其中妙不可言!
何为真正的菩萨
世俗中要度化众生,胜义中又无众生可度,原因何在呢?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为什么呢?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著,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想度化有情或是帮助众生,就胜义谛而言,是一个大错误。有了相的执著,认为“我要度化他们,使其获得殊胜的涅槃”,这就不是菩萨,而是一般凡夫了。为什么呢?胜义中任何相都了不可得,发心的菩萨不存在,要度化的众生不存在,所发的心也如梦幻般无实。
其实,大圆满的最高境界也是这样。若以《大圆满虚幻休息》来解释《金刚经》的教义,那是非常殊胜的。
【相】
玄奘译为“想”,实际上在这里“相”和“想”的意思一样,都是以分别心去执著,跟分别心有很大关系。
【我相】
依同一相续而存在。
【人相】
依有漏的身蕴,住于有漏的世间。
【众生相】
依业和烦恼转生于三界轮回中的众生。
【寿者相】
在同一时间内,同一异熟果保持相续的寿命。比如有些人特别怕死,希望自己长命百岁,这就是寿者相。
对四相的实有执著,是解脱道的大障,有了这四相的话,无法获得真实的解脱。所以,宗喀巴大师说:“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总之,《金刚经》从头到尾就是讲要断除实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