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期的指间渡题目让我很头大。
不是因为我拒绝思考这个题目,而是因为我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在当当上买了很多相关的书籍,有带给我启发的,有病急乱投医买了深感上当的,即使这样,我还是打算一本不落地阅读完,即使这样,我所获取的启发到现在为止还是一团乱麻,我还没有通过自己的理解分条缕析地把它们消化成为我自己的知识。我感觉自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扰,而这个问题又急需我马上解决。我期待又怀疑,但我只能上路。在我刚开始启程的时候,就让我来说说这方面的观点,我是惶恐的,战战兢兢的。
但我姑且把这作为我认知的起点吧。
在过去,我认为要提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需要努力加一定的学科方法就好了。曾经班里有一个学生获得山西省化学竞赛一等奖,于是去北京和一群天南海北的种子选手集训。等他回来时,恰逢元旦,按我的习惯,我喜欢在年末专门腾出时间来和孩子们一起在音乐中回顾一年。那天,那个男孩在文章中写道:“我发现,这个世界的成功者还远没有到拼智商的时候,对于我们而言,足够努力其实就可以了,但我说的是足够努力。”是的,在过去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所遇到的都是一些在努力上一决高下的孩子们。15年正值高三,我接手了一个被拔过创新尖子的普通重点班,虽然起点并不乐观,但班里的孩子们高三时真的就像拼命一样。那个时候,一些男孩子每周在学习任务之外给自己额外加一整套(12套)理综卷,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孩子们最终在高考中摆脱了各自高二低迷的状态。
直到今年,我才深刻地理解了,我那只是在很小范围下理解了高分是如何获得的。因为康中每年收进的几乎都是中考分数在650分左右的初中生,有人说,这是一个筛选智商的过程,但我现在觉得,那是一个筛选学习能力的过程。能够获得高分,成为原来初中班级的佼佼者,他们未必是最聪明的,但他们一定有着比较扎实的知识基础,而这基础的获得要么是通过超乎一般人的勤奋而获得,要么是通过优先于别人的理解力而获得,并且这些孩子大致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学习习惯,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这样的孩子聚在一起,这样一群已经顺利解决了学习前提的孩子聚在一起,老师和学生所要商讨的无非是如何做得更精进,如何营造一种更好的学习氛围。师生的时间和精力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学困生怎么才能开始摆脱他的困境。
到了新单位之后,我开始从初一带起,或许是冥冥之中为了让我理解真正的教育,更多学习困难的孩子分在了我的班级里,这些学习困难的孩子小学基础知识积累很少,最根本的是学习能力很不足,所以对于学习很没有自信。看着我的英语老师和数学老师总是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而做出的努力,我能强烈地感觉到什么叫做“宁愿带十个优等生,也不愿意带一个需要进步的孩子”,即使只对其中一个孩子,当中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要比别人多上好多好多倍,更何况这样的孩子还不只一个。更可悲的是,这样努力的成效几乎难以看到成效,因为只有优等生总是被看见,一个学困生程度的缓解,是难以被家长、领导甚至老师、孩子自己看到的,因为我们都在期望孩子顷刻间发生质的变化,因为在单面数据的分析里,几乎看不到变化的呈现。孩子的能力没有建立,老师的能力受到质疑,就只有相濡以沫的老师和孩子才能自救。
但是自救之道在何处呢?
前段时间,写过一篇文章《我和你所说的“教育”不一样》,我说如果孩子是一棵小树,那分数也可以算作是树上结出的果实(其实在孩子的人生里,分数还不够资格被称作重要的果实,但毕竟国民都如此看),“一棵树,树干越粗壮,枝叶越繁茂,花朵越明媚,受到的虫灾越少,自然果实越硕大。”所以看起来只是某个孩子提高分数,但它已经涉及到了一个孩子已经形成的生命系统,唯有家庭、学校、自我,每一处都相对来说更健康完善,或许孩子才能相对于他人,更容易结出果实——这是很功利的想法,是处处和别人比较的想法,是我也难以摆脱社会观点而做出的妥协的想法。
先说说家庭吧。现在,还能剩下几个不焦虑的家庭?焦虑处处在传染。无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就拿高中来说,康中有一个群体,叫陪读妈妈桑,这些妈妈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如何做饭,讨论孩子的成绩,讨论老师……这些讨论常常是无意义的,甚至有毒的,因为每位妈妈都是藏着焦虑、亮出优势一起交流,于是每位妈妈听到对方孩子的优势之后又不免加重自己的焦虑,当然,所有焦虑的受害者都是孩子,中国的大多数妈妈们(包括我)都没有学会在孩子面前隐藏焦虑,更别说把焦虑转换成具体可为的教育方法。不分对错,形势之下,谁也难逃。有一次,我和荣艳校长一起去外边学习,她告诉我,高三陪读一学年,她几乎都是出了非常空间(陪读小区)的门,就直接上班,避免和其他家长交谈,因为很容易被传染上焦虑。前几天,犇犇跆拳道比赛,几乎听所有的听妈妈们都说孩子报了各种班,我心里也一度焦虑,觉得我们只遵照儿子的意思学跆拳道,其他什么都不学,会不会让他输在起跑线上。
我想,我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对事情过度聚焦,但对事件的发展又缺少把控。然而焦虑如果不能转化成方法,那就是毒气,不如没有。那怎么办?就像爱美是女人毕生的事业,学习做父母也是父母毕生的事业。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孩子。相比一个焦虑的控制者,孩子更需要做一个好榜样。
老魏说:教育拼的是家庭,作为一名家长,我万分赞同并时刻警醒自己。
再说说学校吧。
学校应该是专业的。前两天魏校发了一篇文章:《学生时代的关键学习》,里边提到了孩子的发展可以笼统地分为“人格发展”和“智力发展”,所以学校的老师应该具备这两方面的专业能力,既能关注并帮助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又能帮助孩子在智力发展上不断地获得进步。对一名老师而言,帮助孩子培养健全人格,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甚至哲学知识,因为缺少这样的洞察力、理解力,缺少对人格的理解,我们就很容易主观地把学生按成绩划分为优劣,而看不到学生个性的差异,也难觉察到他们需要获得帮助的情绪点。同理,要帮助孩子智力发展,同样需要具备教育学知识,当然还需要更专业的学科专业知识。——也就是说,老师应该具备把一棵小树培育得更好得能力。注意,是更好,不是最好,因为在我们遇到每一棵小树时,他已经在父母的家庭和小学的教育中长成了一定的样子,每棵小树不一样,我们只能保证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更好不是更坏,不是让他继续受到风雨的侵袭而压抑成长,往病态的方向生长。对于这一点,我对自己和对我们班级的老师们有着绝对的信任。有时看到一些已经累积了问题的孩子,我会想:大概只有这里,才会真正帮助他们,我想,岁月深处,才有真正的教育。
有时,在大环境的迷失下,我们很容易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如果方向迷失,也就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这一点上,南明确实有很好的方向。
最后说说学生自己吧。
孩子始终是一个需要帮助者。从呱呱坠地,什么事情也不懂的小婴儿,成长为一个需要应对考试并被要求获得高分的学生,整个过程中,他们的学习能力、他们对自我的认知,他们应对外界的判断与反应,全都是父母和学校灌输给他们的。我们还意识不到他们的弱小,我们大概也不知道他们的缺失,我们也很容易忽略他们的要求。当孩子们所需要的一切被切断,那他们就很容易不再获取对外的链接,而封闭在固我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又是未经建立并不完善,甚至还不健康的世界。
但这并不代表孩子靠自身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这个世界的“老师”不是只有父母和眼前的老师,书籍是最好的导师。如果把课本理解为书籍的全部,那就是窄化了智慧的源泉。很多时候,在“分数加工”的过程中,学生常常忽视自我,然而青春期正是“寻找自我”的重要阶段,社会与自然相违背,自然不断起冲突。倘使孩子真正热爱阅读,那一个总爱阅读的孩子,可以发现自我,获得帮助。不能发现自我,就难以建立自信,这是源动力;缺少具体帮助,就只能把理想沦为空想,这是外部辅力。
所以,无论对于一名学生,还是一个成人,我们都需要舍得花上一点时间来认识自我。当然,这样的空想容易让我们陷入迷茫,更加质疑自己。没有人能帮助我们自己,只有在书中去寻找导师,只有在认识中调整自己,我们就会获得自信。就像叶子常说,上学时,她在书中寻找到一位父亲。
我相信精神的力量。之所以生活中常常冒出许多情绪的杂草,还是因为我们自信的讲师培植得不够壮实。
这一点很难,终其一生我都在学习。所以,不必妄自菲薄。每个人都在路上。当我们这样放过自己时,我们已经可以腾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了。
毕竟,投入,全身心地投入,家庭的支持、老师的指导、自我的建立,这一切都是为了更专注地投入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情。
而只要专注投入了,方法就有了,能力就有了,自信就有了,分数,也就有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