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6 周一 晴
今天上完上午两节课,与朋友约好一起锻炼,倍感愉快,下午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读书,暗自庆幸,一天收获满满。
阅读记录: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05075/b4cc086cccda2141.jpg)
自律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过程,所有孩子都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里接受自律的不同程度的挑战。
自律大于智商,孩子成长的关键竞争。
美国东北大学心理治疗讲师埃米莫林解释说,自律的孩子最大的特征就是拥有延时满足的能力,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极强的责任心,当孩子需要做任何决定或选择时,他不会说“我必须这样做,因为爸爸妈妈要我这样做”,相反他会自己思考和权衡,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
与之相反,当孩子缺乏自律时,父母往往需要花很多时间来提醒孩子。
“他律法则”:
父母做对“他律”,孩子才会“自律”。孩子的身心成长是一个从他律走向自律的漫长过程,就是说孩子小时候先按父母设定的规矩来做事,然后逐渐过渡到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阶段。当孩子尝试遵守规矩之后,会发现这样做至少给自己带来两大好处,一是在行为上赢得了更大的自由度,二是获得别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当孩子被夸“长大了”的时候,他就会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所以孩子学习“自律”的关键是要从正确的“他律”开始。最容易在家庭中培养孩子“自律”的教养方式,当属权威性教养模式。
如何给孩子正确的立规矩?
1、没底线的规矩,不成规矩
正确的“他律”就是和孩子预设好规矩的底线,只要在底线之内的事可以视情况由孩子自己把握。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的自律能力会变得越来越好,父母之间的“他律”底线也可以越来越模糊。
2、没弹性的规矩,不是好规矩
比如孩子在客人面前做错了事,或者坚持错误的行为,这时的规矩要从预防事态扩大出发,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孩子的情绪,事后重温问题错在哪里。
规矩必须随着孩子的成长来调整,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能一手掌控到底。
3、不关注情感的规矩,很难执行下去。当孩子突然不想做作业了,这时我们首先必须关注孩子的情绪,而不是保持对规矩的忠诚。帮孩子懂得处理情绪后,就不会急于因为情绪而做出破坏性的行为。能够预见性地应对孩子的情绪问题,就是在帮助孩子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念念不忘和孩子交朋友,因为孩子天然的选择听自己喜欢的人说的话。
我把“自律”看作一位交通警察,他默默守在每一个抉择的十字路口,指挥着孩子走向哪里,离开哪里。可是这个叫“自律”的警察,必须从孩子心中自然生长起来,才能帮助他们学会客观的判断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在什么时间做才是对的,在什么地点做就是错的。父母能做的就是从交通警察的位置尽早退下来,集中精力传授给孩子各种成长所需的新技能和健康社交的人际关系相处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