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两天一个朋友问我写作的技巧。我跟他说,其实没有多么深奥的技巧,一个字,“写”!想到什么,写什么。刚开始不要要求太高,写个100字。写着写着,文字就是几百字;写着写着,写作能力就提高了。
事实上,我就是这么做的。刚开始在朋友圈发个几段话,让自己养成写文字的习惯,持续写,渐渐的开始写完整的一篇文章。
有人说,我的文字写的不好,不敢公开发出来。这个想法跟我当初差不多。实际上,不要把自己当回事,别人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笑话你。面子值几个钱,自己有所进步,收获成长就好了。
应该也有人有写日记的习惯,如果纯粹的写私密文字,写作能力很难提高。因为你写的文字是给自己看的,不用接受公众的监督,你可以随心所欲的写,不用考虑你写的内容有没有人看,会不会看完,观点经不经得住推敲,用词够不够准确,表达通不通顺等等。
如果真的要练习写文字的能力,要敢于把写的东西公开发出来,无形当中就是给自己一点压力,提高了输出标准。只有这样,你才能进步。
二、
实际上,养成写文字的习惯,也是在记录自己的灵感。这些所思所想,在当下看来也许并没有什么。但是很可能若干年以后,你的事业,你的生活,因为曾经记录的灵感,会给予你今天很大的启发,让你产生一种顿悟,甚至成为你人生逆袭的跳板。从这个意义上说,你现在的写,其实是为未来的发展,积累宝贵的财富。
平时在工作中,每天写一些工作总结,反思今天哪些做的好?哪些做的不好?有什么收获?如果仅仅是草草了事,当然也不会有太大收获。但是如果你能够深度思考,持续精进,多年以后,你会感谢今天的用心良苦。
在学习时,那就更应该写了。我们平时阅读一本书,浏览一篇文章,或者看了一部电影,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如果你看了不写下来,不深入思考,不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要不了多久,你会忘得一干二净。要想学习有效果,必须得勤于输出,那么写文字便是检验自己有没有掌握的最好方法。
所以,写作并不是作家的事,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是我们每天都可以力所能及的事。
三、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写的文章有文采,有深度,其实这看的是表象。本质上是这个人一定经过了大量的学习,并且有很强的思考能力。文字只是呈现的一种结果,是思维能力的体现。
写作,本质上是对输入进行思考后的输出。
这里面有两个词需要重视,输入和思考。
先说输入,我有时写文字有些卡壳,其实根本原因在于,我的阅读量还是少了。如果没有持续大量的内容输入,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有力不从心之感。
输入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提高输入强度。简单说,就是提高自己的阅读量。你阅读500本书,跟阅读50本书,写出来的东西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数量决定质量。
2.提高输入标准。多看优秀的文章,经典的书籍,远比那些泛滥成灾的鸡汤文章,吸人眼球却没有实质内容的书籍营养的多。
3.提高输入效果。如果你想解决什么问题,可以采用主题式阅读。就是把这类主题的书籍全部搜集和寻找出来,然后带着问题或者目标去读,比如你期望解决哪些问题?边读边思考边做笔记,笔记只记录重点和自己以前不知道的。思考的时候,可以代入生活或者工作的场景,看看可以怎样应用它。
再说思考。别人只看见其中一点,你能看到三点;别人看到三点,你能看到三点之间的内部联系,那你就厉害了。如果你看的角度多,哪怕你的遣词造句能力差一些,写出来的东西照样会有深度,也非常耐读。
思考也可以从三个方面切入。
1.习惯性的追问万事万物的本质。
用脑思考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正因为这样,很多人看的都是一种表象,多去思考问题的真相,才是决定你与别人之间的差距。提供一种结构化的思维模型,What、Why、How模型,意思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它也是我们理解任何信息、任何问题最根本的一个分类。
2.习惯性的建立新旧知识的连接。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可以思考这个知识被哪些知识解释,又可以去解释哪些知识;可以想想与过往的知识如何归纳总结到一起,形成知识链,结成知识网。
3.习惯性的应用所学的知识。
如果你学习了很多内容,不去用出来,要不了多久,你还会还给别人。学了就要用,不然还不如不学,耽误时间和精力。只有在用的过程中,你才能形成一种思维的习惯,才能熟能生巧。学以致用的过程,实质上是提高自己思考能力的过程。
最后,用一句话简单总结一下我的内容,勤输入,多思考,敢书写,这便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核心要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