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的时候,我在G先生的安利下,报下了人生中第一个写作付费课——师北宸21天写作训练营第一期。我记得刚进训练营的时候其实是挺失望的,心理落差很大,但现在站在第三期的时间轴上回望才发现,报下这个班成为了我大学毕业之后的学习史上最正确也最重要的一个决定。
让我觉得最有成就感的是,即使这21天的写作任务非常紧凑与繁重,但我都坚持每日完成打卡直至结营,并且是在练习我用起来最不顺手、我最不擅长的万能写作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第二期的真空期里,我曾尝试像第一期那样在简书上日更,但是发现坚持3天都非常困难。直到第三期重新归队,又开始每日打卡才意识到,之前能够成功每日坚持的背后,其实是大有原因的。将之总结起来,主要感悟有三。
第一,一个好教练可以让你少走50%的弯路
这绝对不是夸张的说法。之前北宸老师在一篇文章中分享了健身找私教的重要性,我觉得写作找好教练就跟健身找好私教道理是一致的。
根据第一期结营前后我的体验总结,一个好教练至少有以下三个重要意义:
1、确保方法正确,努力方向不偏;
2、精心布置任务,难度梯度合理;
3、适时提供反馈,及时点拨纠偏。
确保方法正确,努力方向不偏
人们常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那是因为如果方向错了,越努力可能离目标越遥远。而一个好教练,因为有了亲身实践的经历,所以能够帮你辨别正确方向,给你一个正确的行动指南。
譬如训练营的“万能写作法”。这个方法我是在训练营才接触到。在刚接触时我曾经因为觉得它跟高中时候考试的议论文文种很相似而十分排斥,也怀疑它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但是后面在阅读中发现,各种公众号爆文、方法论/工具畅销书原来都是嵌入了这种写作手法,甚至演讲和知识传播中也普遍应用着该法,譬如俞敏洪在混沌大学的演讲、罗振宇每日的晨间分享等。
一个方法正确与否,我觉得最大的评判标准应该是看它的应用程度与成果。
而毋庸置疑的是,万能写作法是目前我所看到的市面上最能轻巧上手、应用范围最广并且最易奢俭由君的方法。即使运用得十分熟稔,你依旧可以从三要素着手步步精进,去发现它可供发挥的巨大空间,这也是我认为万能写作法最有魅力的地方。
精心布置任务,难度梯度合理
第一期训练营的时候基本都是写作任务,在刚看到任务表的时候并不觉得有什么暗藏的心机,一步步打卡下去才会发现,每一周、每一天的任务其实都饱含着老师的良苦用心。
大概是考虑到许多学员都未养成写作的习惯,为了降低大家的写作意志力门槛,第一周的主题基本都是围绕最熟悉的“自己”展开的,到了第二周第三周就需要大家去收集素材才能完成。任务的难度设置也是难易交错、整体难度呈梯度上升式设计,这样既可以让我们得到一定的放松,也能倒逼我们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持续进步。这感觉就好像你经历了一段奇异之旅,一开始你是闲庭漫步,之后你不得不翻山越岭,最后甚至还需要徒手攀岩,但结束之后你能明显感觉到自己体力的增强。
在完成教练布置的任务时,你可能只感受到部分任务的艰难,却很难察觉出这些任务对于你坚持写作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教练给我们布置任务,我们每天都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来给自己寻找写作话题,写作本就是个需要意志力的事情,如果在主题写作之外还需要费神费力的话,我们很难坚持下来。
我在第二期真空期时,就曾尝试给自己每天定主题日更,但写了两天就发现不行了,因为目标不明、主题不定的写作太需要意志力去克服中间各个可能让你放弃的环节。我经常雄心壮志地开始,萎靡不振地结束。过程一般是:选A话题——列大纲——收集素材——好像B更好写(那就改为B吧)——列大纲——收集素材写正文(时间已经过去好几个小时了)——好像不知道怎么写下去了——时间不早了,反正也没人看,算了吧——不了了之。
写作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如果让我们自己来设置任务的话,很容易向潜意识妥协,赖在舒适区不愿出来;也很容易眼高手低地设置“跳级”任务,最后只能变成自我打击。而在训练营里,我们只用去关注每日任务,专心完成,可以大大节省精力。
适时提供反馈,及时点拨纠偏
刻意练习中有提到两个很重要的建议,一个是寻找合适的教练,另一个则是必须要有练习反馈。
在训练营里,每次任务完成后都会有点评反馈,同时在累积了一定的问题之后会有及时的直播总结。我觉得这些反馈真的是太重要了。
若不是参加这个训练营,可能我会一直陷在“自嗨”模式里而不自知。可能由于我一直以来的写作都是语言清浅的随性生活写作,更多的是在博客和空间上记录日常生活以及感悟,并且文字被很多人喜欢,所以我一直误以为这种表达方式是大家所喜欢的。直到参加训练营才明白,写给陌生人看的东西并不能采取这样的方式,要从“读者意识”出发。
在训练营里,我收到的纠偏建议超出了我写作史上累积的所有否定建议。在当时是觉得非常难受的,但是正是这些难受,让我更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慢慢地从心底里接受了自己的作品并没有那么好的事实。也正是这些一次次的纠偏,一点点磨掉了我对万能写作法的反抗,最后才得以让我感受到万能写作法的妙处。
第二,警惕误入贪多嚼不烂的坑
我记得在开营第一天,知道原来自己报的是个写作训练营的时候跟G先生叽歪了半天。因为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个每天教我写作方法的培训课,在此之前我一直以来的学习方式都是纯理论的学一堆,都熟悉之后再选觉得适合自己的方法践行,而当时正处于我为写作囤方法论时期,所以知道是个写作辅导班(当时心里就觉得训练营跟中小学生作业辅导班差不多)的时候心里很失望,再得知原来方法是万能写作法时,内心的抵触感又翻了一倍——要知道,高中三年我是在对议论文无声抗议中一路被语文老师“教育”过来的。
在当时的我看来,万能写作法是所有我接触到的方法论中最不具文学技巧、最低级的方法。我甚至还一度怀疑这个班又不上课还让我们练习这么小儿科的方法是不是老师忙着偷懒的缘故?
但是为了不愧对于大几百的报名费,我决定还是乖乖练习下去。在慢慢感受到万能写作法的强大应用能力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尝试练习这种写法(是的,一开始都是用的自己最顺手的方法,是因为内心里还是不认同万能写作法的)。直到越写越觉得上手之后,才越来越觉得好用。
现在回过头看,这一个月反反复复练习一个看似简单的技巧对于我写作的提升,反而超出了过去近半年来我不断学习写作技巧的理论总和。之前我总是想要一口吃成个胖子,好像掌握更多的理论我就能更快地飞跃一样,一直在忙着学方法,总是没时间去践行。直到下水之后才明白北宸老师说的那句——“要学会游泳,那就跳下去”是多么朴素但正确的道理。
第三,优秀同行者是倒逼的强劲动力
参加第一期期间,刚好遇上出差和工作繁忙期。遇到需要很费时去完成的任务,我常常会向疲惫的身体与迷糊的脑袋妥协。但是我常常会在第二天看到比我还晚的同学都交了作业的时候感到羞愧;会在一鼓作气写完作业如释重负却看到别人花心思一遍遍修改、完善作业时感到惭愧。
这个训练营的小伙伴太优秀了。有领域内的资深专家,有业务繁忙的管理者,也有已经写得很棒但求更棒的媒体人,还有像莉莉盒、程艳平这类持续精进的全职妈妈。而我身边还有一个同在营里的对认真有着严格执行力的G先生。
我记得有次跟G先生出差,晚上12点才回到酒店,洗洗收拾完已经12点半。因为我是个极其讨厌晚睡(11半之后就算晚睡了)并且在晚睡的第二天起来一定会对自己满心愧疚的人,所以想着任务就拖一拖先睡要紧。但是一看到G先生马上拿起电脑毫不犹豫地投入写作思考中,我怎么也说服不了自己就这样去睡。结果是两个人即使知道第二天依旧要早起去上班也写到3点完成打卡才满足地睡去。
我常想,如果没有这些优秀的小伙伴与我同行,给我标榜,刺激我克服自己的懒散,倒逼我突破舒适区的话,即使我有着高自尊、强胜心,我也绝不会有这般成长的。
总结完这三点,我越加觉得这件事有成就感,因为我还通过它总结出了在学习路上帮助我成长和成功很重要的事情。
胡适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感受过也正感受着一日日践行带来的“进一寸”的欢喜,我越来越觉得做任何事都应像我们训练营的经典口号一样——先完成,再完美。迈出第一步去践行,才是最重要的。没有第一步的“1”,后面再多梦想,再多计划,再多方法论储备的“0”都毫无意义。
一步一步,未来不远。我很庆幸,参加训练营和21天的坚持,让我迈出了第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