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聊聊“书”
老规矩,先思考一下,什么是书?
狭义上的理解是带有文字和图像的纸张的集合,广义的书则是一切传播信息的媒体,都可以称之为书。
我们先了解一下各种古籍中对书的记载和描述:
书(shū),从聿从曰,上古结细绳而治,後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後形声相益,卽谓之字。著於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许愼·说文序》
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
众言同,于是乎书。——方苞《狱中杂记》
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总之,书是指相同或者不同的生产者通过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及一系列生产关系所创造的具有物质载体的精神文化产品。
人类许多伟大的创造,大都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的过程,并聚合无数人的心力,时刻成长、壮大,图书也不例外。
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过程其间,人类投入了太多的智慧与劳力,让图书不断迭次的创造改进。
最早人们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时,可能只借手势或音量做为媒介。
其后,从经验的累积,进而确定一些固定的音节,来代表某种特定的意义,
于是人类跨出了有声无言的时代,迈入到有言无文的社会。
有了语言,人类往往借助于记忆力,把听到的话,牢牢记住,再对别人复述出来;
或将心中的理想,个人的经验,借语言加以传播。这种目的及办法,与日后图书的功能相近,因此,可以称之为口传的活书。
人类的记忆到底有限,有时更会走样,口传的活书,必然有许多缺陷。
于是,聪明的人类起而发明了许多帮助记忆的方法,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便是结绳。
以结绳的大小、松紧、多寡及涂上不同颜色等方式,来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我们可称之为绳书。
绳书能传到远方,也能长期保存,比起语言,自有某些长处。
然而终因其式样变化有限,无法满足快速进步中人类社会的需要。
于是,人类再着手改进,乃从模仿天性里,描绘外界形像加以简化,使之蜕变成为简单的图像,再用它来做为意象的符号。
这种图画,已有文字的雏形,一般人称之为文字画。
之后,经过再改良演进,渐渐成为定型的象形文字。
又经过长时期的发展,终于成就了无数的字体,供人们应用。
文字的出现,既为人类文明开拓了崭新境界,也为书奠下坚实的基础。
如今人们阅读形式更加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
但近年,社会上关于数字化阅读的讨论,
不乏各种批评、担忧及质疑的声音,
大家的焦点集中在数字化的弊端上,
例如国内一些学者所提出的“网络阅读威胁论”,
以及一些自媒体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出的诸如“电子化将毁了阅读”等声音,
这使数字化阅读“背负”了诸多不应有的诟病和批评。
数字化阅读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阅读方式和习惯,
甚至在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
但这种改变和影响不一定全是负面的,科技是把“双刃剑”,
所有的改变和影响我们都应一分为二看待。
我们应该给予数字化阅读适当的宽容和理解,
用更加理性、客观的态度去评价它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味地指责。
当然,作为阅读主体的我们,有时候必须承认这种新的阅读形式或者说阅读介质它所给我们带来的弊端。
在某种程度上,它助长了我们思想的惰性,在数字化的阅读环境下,
有些人习惯性地倾向于表面的认知,
放弃更深层次的思考,
会使我们在思想水平上趋于肤浅化、低能化。
现代人那么依赖网络仿佛分分钟都离不开网络,它太方便,让信息新闻随时共享。
可是每天从网络上却都被强行的塞入了太多无用的泡沫资讯,我们习惯性的点开一个个网页,
却满眼标题与内容完全不符的为博得点击量毫无底线的传媒推文。
其实,我们真的需要那些填鸭式的信息吗?
满眼哪个哪个明星的八卦消息,沸沸扬扬引得一堆人如村口嗑瓜子的大婶喜闻乐见的指指点点。
其实,我们真的对明星的八卦那么如饥似渴吗?
每天一遍遍的点开一个个的社交帐号,一遍遍的点开朋友圈,下意识的像是在寻找着什么,总想看到点和自己认知与观点相似的,马上就会点赞评论,总希望离自己的“同类”更近一步。
总希望有人的内心能和自己一样的对某些特定的东西有着自己的执着,
人性最大的需求,总归是需要通过得到他人的认可来慢慢加深自己对自己的认可。
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同伴,
一起研究探索探讨着大家共同喜欢的东西。
努力的建立一个个的小圈子,分享所学。
可是大家似乎开始羞于公开表现出内心喜欢的和所掌握的知识,
开始在社交上都得顾及影响,
顾及着表达这些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
世序希望,每个人把自己的网络平台这本书
写的更有张力,
更有影响力,
也更具有文化属性。
不要担心别人不懂,没人理解,
把你所学所知都分享出来,
书,
从来都是为了分享知识和自己思维的厚度,
不为了取悦任何人。
世序会在微博开设超话,
让大家可以一起学习和分享一切与文化有关的知识与观点,
让我们一起用自己的行动与自己的思想一边共同学习
一边慢慢净化自己社交平台内容,
让每个人都记起自己也是有所追求,
思想有所建树的个体存在,
让文化得以真正的流动起来。
借一段鲁迅先生的话: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
大胆地说话,
勇敢地进行,
忘掉一切利害,
推开了古人,
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
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
不但毫无不平,
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
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我们希望
让真正的文化
成为年轻人争先恐后的时尚,
让阅读和分享知识
变成我们大家的网络社交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