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新秋海棠》的作者,著名的鸳鸯蝴蝶派作家周瘦鹃是咋殁的可知道?1968年8月的某一天,73岁的周瘦鹃不堪凌辱践踏,愤然跳入自家园里的一口井中。具体原因呢就不便细说了,因为你实在弄不清你笔下的文字会因何字眼被锁定,诸位完全可以根据死亡的时间点推想出来。
那就说相对保险的罢,《三国演义》里,长坂坡赵云杀了个七进七出,就是为了找寻救获刘备的儿子阿斗。好大一番反复冒死之后,终于在一个矮墙下,发现了怀抱阿斗的糜夫人,糜夫人一看只有一匹马,遂将阿斗托付给赵云,一转身投井自杀了......哎,对了,《红楼梦》里的金钏儿也是跳井自尽的......
天,哺育了你我众生的神一般存在的水井,一抹脸倒成了个吞噬鲜活生命的凶神恶煞。
好啦,该说说“井窟窿”这个方言语词了。在敝乡,也不是凡井皆“窟窿”。“窟窿”一词,本义指洞,孔,眼等,两头通透。那井口之上是人世间,另一头呢,阴曹地府呗;当然也不是说凡井窟窿那就一定吞噬过生命,而只是强调井口的危险性,提请人们注意和小心。其次,“井窟窿”也指那些半废弃的井或枯井,多少有点像(头上被打了个)“血窟窿”的意味,带点俏皮和贬义。
文ge时,总共两千余口人的敝村就有过两位投井自尽的倒霉蛋,其一是有所谓“历史问题”,年轻时似乎参加过反动会道门一贯道,被拘押后夜晚偷跑,只很快被看守人员发现。很快呼喇喇一群人在后面追,逃者死命逃窜。逃着逃着大概自忖已无活路,大限已到,遂纵身一跃,跳进了路边的一口井里。追者赶来,颇为愣神,时值冬季,也没庄稼地青纱帐什么的呀,那人呢?大惑不解之际,其中一位调侃道:总不会是懂奇门遁甲,能上天入地吧,《三国》里的左慈呀?此语提醒了众人,一看,果不其然,一双鞋子留在路边的井口:被追者已经跳进黑咕隆咚的井窟窿里去了。
那咋办?没说的,赶忙救命打捞哇。阶ji斗争归jie级斗争,乡井之谊归乡井之谊,两码事,再说了死者(实际所有在场者都明白,人已经没救了)为大,这就叫乡村。可问题是,返回村拿来麻绳和打捞工具少说也得一顿饭工夫呀,而人在水下,如果铁心求死,也就几分钟足够了。
后来呢,自然是打捞了上来,一摸胸口,早没气了。当晚就搁在地头,一大早尸体被拉回。当时的笔者十多岁,与许多村民一起看到了死者回家的模样:一床脏兮兮的棉被覆盖了头部与身体,沾有干泥巴的被泡得白惨惨的双脚裸露在外.......此后的许多年里,这双白惨惨的脚不知多少回出现在一个少年的夜半惊梦里.......
另外一个倒霉蛋也是从“学习班”逃出,自灭过程大致与前者类似,只留下一双鞋子在井台上。不吉利事就不在此赘述了。
留鞋子嘛意思呢?怕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告诉家属及乡邻:俺已离世,不过,此乃鬼门关而非长眠之所,还是一抔黄土之下的薄皮子棺函里舒服,叶落归根。拜托了。
井这东东是颇有点妖魅与诱惑在其中的,天气晴朗且光线合适的话,你趴在井口往下看,幽深清暗的水面上映着一小圈天,那一小圈天就映着人的头脸,你笑它笑,你哭它哭,仿佛这世上最与你亲近的那个人在等待你,在召唤你,在盼望着与你的合二而一;而你一旦动心,那就奔不归路去了。
在诸多的自灭方式里,选择跳井的似乎不算多。可真如此吗?怕未必。这么说吧,跳井自尽者多为地处偏僻,身份低微的村野女性,促成最后果决一跳的事儿也不过鸡毛蒜皮,陈谷子烂芝麻,浪蝶游蜂之事,自然也就记载不进志史传记。其二,自投井而撒手比起另外一种厌世方式投缳相对让人多了一丝鄙弃。为嘛?村外灌溉井的话尚不打紧,而饮水井里捞出一具尸体呢就害苦太多人了,此井从此就完全废掉了哇。咱办呢?重凿一眼或干脆离乡背井呗,也只能如此了。知道“珍妃井”吧?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仓促之下,慈禧带光绪逃亡西安,被囚禁的珍妃咋办呢?慈禧吩咐手下将二十四岁的珍妃推入井中,一了百了。此井本系宫内的一口饮水井,淹死珍妃后,水井也跟着被废,井口盖上块大石头。眼下成为著名景点那是事关历史且身份华贵,倘一普通村妇,那井怕是早就被填平了。
最后,附带赠送诸位看官们一则专属于敝乡的古老谚语:上吊松了手,投井入了口——没救了。
所幸眼下的农村基本无投井者了,盖机井极狭窄,水管插入,与井壁的缝隙极小,连拳头都伸不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