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留镇南留村的一农家小院里,总会时不时地传来阵阵击鼓声。每当此时,邻居们就会知道:郎小满的鼓又售出去了。
购鼓人试敲着鼓,连连说:好鼓,好鼓,果真名不虚传。
此时郎小满的心情是愉悦的。他精心制成的鼓被人认可,辛勤的付出有了回报,这辈子不懈追求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
说起郎氏家族的制鼓技艺,郎小满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他如数家珍,便一五一十地向来人道起。
郎家祖籍原本在东冶古河郎山庄,在清道光年间,一位老祖上曾到江南苏州偷学制鼓技艺,经一番波折才学到手艺。学成后没有返回偏僻闭塞的老家,而是在交通较为方便的南留落户。郎家人传统的制鼓业从此启开。
到了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历经百年风雨历程,日臻完善的郎家制鼓技艺成为一绝,品牌为“郎合兴”的梆子鼓成为本地区上党梆子剧的专用鼓,大小剧团和演出队都会慕名前来购买。郎家制鼓达到鼎盛时期。
郎小满说:家传的制鼓技艺,有条严格的家规,传男不传女。老父亲已有两个姑娘,很不遂意,为了延续香火,不让技艺失传,五十多岁的父亲在晚年终于喜得一子。
郎小满的到来,了却了老人的一桩心愿,制鼓技艺得以传承。
七十多岁的老父亲过世后,正值风华正茂的郎小满,在他23岁的那一年担起了制鼓家业。他没辜负先祖们的厚望,使这一技艺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梆子鼓越做越好,让上党梆子的乐手们都知道,用鼓就用“郎合兴”。他成了当之无愧的郎氏家族第六代制鼓传人。
郎小满介绍道,他的爷爷有儿女八个,父亲排行老五,伯父们也都学过制鼓,唯父亲学得最精,双手用锤,得心应手,鼓皮掌钉,锤锤精准。其实做鼓并不赚钱,父辈那代人,只有他父亲传承了技艺,可他家最清贫。
郎小满还有一方古印:郎合兴。这枚古印是传家一宝。做好的鼓,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加盖印章。这印一盖,鼓价倍增,那些老用户,就认这个印。虽说印章已斑迹驳驳,字迹也显模糊了,但郎小满是不会更换的,这枚章从第一代传人开始用到了当今的第六代传人,它是郎氏家人百年制鼓历史的见证。
郎小满的鼓可分为:擂鼓、战鼓、板鼓、书鼓等,他还为用户做过由数人敲打的大擂鼓。鼓上所用材料都是由他一手选定和制作,木材用的都是上好质地坚硬的木料,如:椿木、槐木、柏木……材料下好后便是烘烤,一般都要经过经过数日烘烤,达标后才可使用,选用的牛皮与皮胶都是经他精心加工制作的。用料的精挑细选和材料加工的精益求精都保证了鼓的质量。
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可以目睹他制作的全过程,可有一道工序非常的神秘,回避了所有的人,那就是张鼓皮。这是家传规矩,不可让外人看。
主人介绍说:卖一面鼓八百元,可制作它所用工夫最少都在六天以上,加上鼓圈、鼓皮……成本合算下来,并不赚钱,还不如到建筑工地上当一名小工。
郎小满之所以乐此不疲地坚守在传统制鼓的事业上,就是不想让这门传承了百余年的技艺失传了,尽管说他在这条道上走得非常艰辛,但他还是会无怨无悔地坚持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