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
好年景,春开头
万物在此时开始真正苏醒
春天真的来了
今天,农历的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青龙节亦称春龙节,春耕节,万神都会、土地神诞日,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会举行敬龙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丰收。
”龙抬头“,万物生发、昂首挺胸,扬眉吐气的意思,故自古以来,人们也把二月二这天,作为了一个辞旧迎新、转来好运的日子。
“龙抬头”的来历
“二月二,龙抬头”是一句古老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这种民俗与节令有关。二月初一前为“惊蛰”。青蛙、蛇、蚯蚓等许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到了转年农历二月前后,天气回暖,一些昆虫陆续结束冬眠状态,开始出来活动。
民间将蛇又叫“小龙”。二月二前后,蛇、蚯蚓等结束冬眠、开始活动。民间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风雨的主宰,而“二月二”则是龙欲升天开始活动的日子,故曰“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中国从唐朝就有“二月二,运高走,气高扬”之说,更有二月二放龙灯、放生、祈福开运大典等仪式。
在北方,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河边挑水、放生、放祈福灯。
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相传从唐代开始,长安的百姓便会在这一天,三五成群到郊外踏青。有些妇女还提篮执铲,去挖鲜嫩的荠菜佐食。
二月二抢好彩头
二月二,剃龙头
“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人们认为,在这一天理发能讨个好彩头。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神龙会保佑他成长、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剃龙头”,能辞旧迎新,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每逢二月二这天,走在乡间集市或大街小巷,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二月二,敲龙头
东北地区在二月二早晨,以长竿击打房梁,谓之敲龙头。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二月二,耍龙灯
中国远古对龙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续至今,古人称龙为神,视为降雨神物。《左传》桓公五年说:“龙现而雩”,是说惊蛰以后龙就要出现了,这是要举行祈求降雨的祭祀。二月二耍龙灯,也是为了祈雨。
二月二,引钱龙
龙司水,水润而生财。有些地区在二月二这一天引钱龙,引的方式也略有不同。有的在水壶里放置几枚古钱或硬币,到家附近的水井、流动的河或湖泊打一壶水,一路细洒着回到家,将壶里的水和硬币倒入屯水的缸里,意为龙循水迹引而至家,则成为把财运引回了家。
二月二,放龙灯
黄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区还有“放龙灯”的习俗。家户户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时分,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传递一种美好的祝愿。
二月二,祭社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我国南方奉祀土地神。这日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如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二月二,吃龙食
二月二龙抬头,自然要吃点和龙有关的传统美食,寓意吉祥的大餐,为新的一年开个好头!
这一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二月二,龙抬头”,这是一个吉祥的节日,祝大家这一年顺风顺水,生活幸福。
农历二月初二,作为春节之后最重要的日子之一,意味着春天更近了一步,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在此期间,做好养命保健有助于一整年的身体健康,二月二,龙抬头,理发、保健一个都不能少。
一年鸿运今日始,有了龙抬头的赐福,
亦有了抬起头追梦的勇气,
龙抬头风调雨顺,人抬头五福临门。
在龙抬头的日子里,
愿你生机勃勃!
祝你一年好运,
从这头到那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