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长环境很单纯,从小上学成绩还算可以,家里人也比较疼我,所以我很少碰到需要逼自己很努力去做一件事的那种情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一直到我高三那年。
我的英语成绩还算过得去。因为我自己对英语很感兴趣,加上花过一点功夫在英语学习上,所以成绩一向不会太难看,但是在高考前最重要的一次模拟考试中,我的英语考崩了,比平时正常分值少了将近20分,降到了120分以下(满分150分)。我对此没有太在意,觉得一次失常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第二次模拟考试,我同样考得不好,这一次我急了,连忙拿出两次的考卷仔细分析。试卷分析的结果让我很是郁闷,我的失分点都集中在阅读理解的A、B、C篇,也就是说,我总是在简单的阅读题中丢失大量的分值,我在之前的考试中没有出现这样的错误,为什么会这样?
第二次模拟考和第三次模拟考之间有一段比较长的复习期,借此机会,我开始仔细分析我连续两次无法辨认题目中的低级陷阱的原因。我仔细回忆自己考试时的心态和感受,当时我的状态是很放松的,而且我直到现在都还很清晰地记得,我很清楚题目里有哪些陷阱,我能辨别出来,但最后我就是选了最容易出错的那个答案(就像浓云罩顶,但大概知道太阳在哪个方向)。一直以来我英语考试制胜的法宝就是我的题感,现在它却让我看到了问题的所在——题感也会钝化,让我走进准确性的盲区。
走过当年独木桥的人应该都有所体会,有时候你不知道为什么要选择一个答案,但你直觉地相信它就是那个对的选择,而结果它真的是对的,这就是题感。当这种直觉出现了错误,问题就比较严重了,因为题感这种感性的东西,是基于你对一个学科内部知识框架的熟悉和自信而得来的,它是一种感觉没错,但前提是你已经在这个领域花了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否则哪来的直觉?你的前期投入出现了问题,后期产出肯定会失败,怎么办?我能想到的唯一解决办法,是重新塑造题感。
重塑题感,谈何容易!时间和精力的分配,在高三的第二次模拟考之后,在离高考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节点上,何其珍贵与关键!我当时其实有点慌,不知道怎么下手,因为各科都需要大量时间去记忆和复习,尤其是我最怕的数学。时间一天天过去,尽管我每天都加大英语的练习量,但结果还是不好,原地踏步,毫无进展,眼看离第三次模拟考试只有一周不到的时间,我做了一个决定,我到书店买了一本高考英语的阅读理解专项练习书,里面全是近3年各省的真题,300多页,总共有100多篇阅读理解,我要在不争夺其他科目复习时间的基础上,用2天的时间把这本书里面所有的真题吃透。其实要做到这点挺不容易的,以我现在的精力和体能已经吃不消了。那两天是我当时可以做到的最努力的两天,我按照原本设定的循环复习计划表,按部就班地复习其他科目,其余的时间,包括早读、课间、排队、晚自习上课前、晚自习下课后所有的自由时间都拿来做这一本练习书,真的在两天之内全部攻克,而且到后面,正确率基本达到百分之百,看到题目开头我已经知道答案长什么样子了。那段时间,我看到阅读理解就想吐。后来的考试,我的英语就重新回到了以前的水平,而且一直保持到高考,最后一考,我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如果不是高考前的检测让我知道了老本也有啃完的一天(题感钝化说白了就是老本啃完了),如果不是当时离高考只剩那么几天,如果不是知道自己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我可能还是会慢悠悠地制定计划,规定每天做题多少,保持运动和良好心态,吃好睡好,逐步提高。这样的计划不是不好,常态下这种方式才能细水长流。但是生活有时候看不得你如此悠哉,在特殊时期逼一逼自己,才知道自己的极限和能力能达到多远的地方。这一次的努力,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潜能,原来我还可以更优秀,我突然觉得自己可以更加自信,我在不知不觉中让自己的系统升了一次级,那未来的我应该可以去挑战一些现在的我只敢幻想的东西!
可能站在今天回过头去看,当初的自己有点好笑,多大点儿事儿也好意思拿出来说,在学霸眼里,就是顺手解决的事儿。是的,一切微不足道,都是过眼云烟,只有我自己会去珍惜这些成长的片段,因为它们成就了今天的我。我相信每一个很厉害、很优秀的人都经历了很多次这样的"升级",它并不轻松,甚至有很多个挫败的瞬间,让人绝望地想放弃。真正的自我升级肯定是痛苦的,非常孤独,因为这是你一个人的事,旁人无从参与,你只能一个人走下去。"升级"过后,你能看到的,是更加高远的蓝天。
我从这件事情里面学到的最深刻的一点,是不要对自己设限。高考带给我们的意义,不是最后那场生死之战带来的录取通知书,而是这一路你能看到的、做到的克服人性的懒惰、散漫,从而欢欣鼓舞,挑战自我,学会用理性和自律,开发自己的潜能,并且带着这样愿意努力的心态,一直走下去。
希望你的大学和以后的时光不会成为你斗志的烟灰缸,让曾经的一切成为灰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