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康桥的波光中与你若只如初见

在康桥的波光中与你若只如初见

作者: 微微一勺 | 来源:发表于2020-07-13 15:26 被阅读0次

    提及纳兰容若,很多人脑海立即会浮现出“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句诗。一段感情,如果在人的心里分量足够重的话,那么无论他以后经历了哪些变故,初见的一刹那,永远是清晰难以忘怀的。

    还有人会提及“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诗篇中,纳兰将对生活的热爱铺陈于纸上,这种美,深入心灵。还有“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忆往昔,与爱人一起在灯前写字,夜寒露重,他呵手为她写下诗篇。浪漫情深呼之欲出。他把所有的真挚感情都写进了词里,“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这种能在诗词中书写出深入骨子中的浪漫的人,除了纳兰容若,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及,就是徐志摩。

    徐志摩仿佛就是为写诗而生,他的心思超乎常人的细腻,敏感而多情,徐志摩所做的诗大都关乎爱情,品读他的诗,你总能感到神秘朦胧中饱含淡淡的忧伤,“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语言华美而飘逸,轻柔的想一阵风拂过你的心头,泛起阵阵涟漪。

    一个是古代清新情诗贵公子,一个是民国浪漫爱情一哥,虽然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出生的背景、对爱情的看法、深入骨子的浪漫、结局命运都有相似之处,同时,两人也有他们各自的人格魅力。

    《当徐志摩遇见纳兰容若》给你讲述纳兰容若和徐志摩传奇的一生,从他们的诗词来解析他们的对于爱情、友情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对生活、未来、理想的不同态度,从徐志摩倡导的新月派新诗与纳兰容若挚爱的花间词相互碰撞的火花中,让我们一起找寻百年新诗与千年古诗词之间的相似之处和独有魅力。

    少年游,公子世无双

    纳兰容若可谓含着“明珠”出生,他的家族是满清望族,父亲纳兰明珠,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母亲觉罗氏更是英亲王的女儿,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

    纳兰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其不仅仅是有较好的文才,还有较高的武功。在纳兰容若十七岁的时候,他就已经进入国子监学习。在其18岁的时候,就已经在乡试中获得了举人的称号。19岁的时候成为贡士,但就在这个时候,纳兰容若因为生病而错过了殿试。在三年之后,纳兰容若得到了补考的机会,得到了进士出身。

    随后,纳兰开始努力学习,在徐乾学的指导下,编写了《通志堂经解》,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视。随后,被康熙钦点为一等御前侍卫,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

    “凤翥龙蟠势作环,浮青不断太行山。 九重殿阁葱茏里,一气风云吐纳间。”

    一时之间,纳兰容若怀抱着理想与志向,舞剑行天下,挥毫意纵横。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清末民初的实业家,徐氏世代经商,早年继承祖业,独资经营徐裕丰酱园。清光绪二十三年,合股创办硖石第一家钱庄——裕通钱庄,后又开设人和绸布号。成为远近闻名的硖石首富。

    清光绪二十三年徐志摩含着“金汤匙”出生。作为是徐家的长孙独子,他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

    年幼时,他师从张树森,打下了古文根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徐志摩满十四岁时,离开了家乡,来到杭州,经表叔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府中学堂,与郁达夫、厉麟似同班。他爱好文学,并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认为小说裨益于社会,“宜竭力提倡之”,这是他人生的第一篇作品。同时,他对科学也有兴味。并发表了《镭锭与地球之历史》等文。

    18岁的徐志摩从杭州一中毕业,便先后就读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在校期间,他不仅钻研法学,而且攻读日文、法文及政治学,并涉猎中外文学,这又燃起他对文学的兴趣。1918年,徐志摩离赴美国学习银行学。在美国待了近两年,他又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买舟横渡大西洋到达伦敦。后来,认识了英国作家高斯华绥·狄更生。

    1921年由于狄更生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大学皇家学院。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他广泛地涉猎了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也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孕育了他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康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触发了他创作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我就是光,轻灵的一球,往远处飞,往更远的飞;什么累赘,一切的烦愁,恩情,痛苦,怨,全都远了。”

    这时候的徐志摩与纳兰容若,都是意气勃发的年纪,那一段时光,亦因他们而各自生动。

    昨夜鸳鸯梦,憔悴似余生

    大多数人认识纳兰容若,都是从他的情感经历中认识他。就好比“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很多人认为诗中暗含女子的悲情思念,也拿它做爱情里面的美好与破碎的比喻。其实此诗表达的是他对顾贞观等好友的“诀别”,是对人与人聚散离合的感慨和对朋友的不舍。这首诗名叫《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写于康熙二十四年春,而容若在这一年的五月去世。

    纳兰容若的一生一共有三位佳人,但是最值得一提的,也是纳兰容若最爱的还是自己的妻子卢氏。

    纳兰曾经将卢氏比作宋朝才女李清照,他们“赌书消得泼茶香”,卢氏的出现使纳兰真正地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纳兰容若的《画堂春》,这就是纳兰容若写给自己的妻子卢氏的爱情诗。“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纳兰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但是让他想不到的是,妻子竟然会因为难产而离开自己。就是因为妻子的离世,纳兰容若的爱情故事走向了悲剧。从那之后,他的词中多了一丝伤心,少了一丝清新之意。纳兰容若经常用词来抒发自己对卢氏的思念之情。“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为了后续香火,纳兰又娶了官氏,而后又结识了一位有才气汉人女子沈宛。只因为纳兰性德从沈宛的身上找到一丝卢氏的影子。但是这些终究都无法抵消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加上此时,父亲明珠由于权势渐重,把持朝政,背公营私,逐渐陷入权力争斗之中,而志向高远的纳兰对这些权力的争斗、对官场的倾轧,早已身心疲惫。康熙二十四年,31岁的纳兰容若一病不起,离开了人世。

    如果说纳兰容若是因为情深不寿,那么徐志摩的身亡,更是与他心心念念的爱情有着直接关联。

    1931年11月19日早8:00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飞机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有人说徐志摩的死是因为他太着急北上,因为要参加林徽因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也有人说他的死是因为陆小曼的奢靡生活和吸鸦片的毒瘾,为了贴补家用,徐志摩不得不在上海、北京两地来回奔波。

    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我们无法探知,但是徐志摩的爱情之路是坎坷不幸的。前面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而后他与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嘘,最后他与陆小曼的婚姻热烈而深情,却又坎坷多舛。

    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一直是鄙弃张幼仪的。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婚后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徐志摩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而已。

    徐志摩在1922年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因为他遇到了林徽因。

    徐志摩和林徽因初次相见是在英国,开始的时候徐志摩对这个小姑娘没什么感觉,但几次交往下来,发现林徽因虽然年纪小,但对文学、艺术、建筑均有独特见解,可能诗人天生易冲动多情,不久居然迷上了林徽因。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体现了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直白。“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在康桥的柔波里,你侬我侬的林徐二人,一切发乎情、止乎礼。最终,林徽因的理智和矜持最终战胜了她心里的悸动。1921年,徐志摩妻子张幼仪到达英国后不久,她便决定跟父亲回国并彻底与徐志摩斩断情丝,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

    1922年,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在北京交际场与朋友王赓的妻子陆小曼相识相爱。徐志摩在与陆小曼热恋之时,写下了《爱眉小札》,浓烈炽热的文字,吐露着爱人的缠绵深情。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是冲破封建束缚的自由结合,其间虽也曾彼此伤害,但也深深相爱。

    “我的眼望到极远的天边。我的心也飞去天的那一边。……每晚的星月是我的良伴。”

    陆小曼从小娇生惯养,哪里知道挣钱的艰难。她喜欢跳舞、唱戏及社交活动,各种铺排的场面令徐志摩慢慢不堪重负。后来由于鸦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陆小曼变得越发懒惰、贪玩,导致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对陆小曼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为此,徐志摩不得不同时多所学校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即便如此,仍然满足不了家庭的花销。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浓浓地写出了徐志摩那无可奈何的迷惘,那淡淡的哀愁。

    陆小曼与徐志摩的这段婚姻是不被祝福的,徐志摩自认为凭借爱情的力量能将陆小曼从不快乐和家庭的桎梏中解救出来,还她本来的清白,可是他自己最后也身陷其中,一天天地困扰和苦闷起来。

    最终,他走了。“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一切的一切都以他的离开而结束。

    徐志摩与纳兰容若的爱情之路都是充满了挫折与崎岖,他们的生命也都是戛然而止。就如同泰戈尔的诗一般: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诗乃心声”,无论是徐志摩的新诗,还是纳兰容若的词,都是用一颗淳朴的心,去寻找另一颗心。尚未垂老就以远去的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之中。《当徐志摩遇见纳兰容若》让我们褪去现实的浮华,去寻一段浪漫的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康桥的波光中与你若只如初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bga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