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笔下的江湖
——读《书剑恩仇录》有感
“江湖”非“江”或“湖”也,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古时,武功高强者携器走天涯,路见不平一声吼,刹然间便刀光剑影相见。“江湖”最讲求一“义”字,古道热肠,是非分明,爱恨有别,然其中不乏小肚鸡肠、名利熏心之贼子。——题记
古语云:“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老江湖绵里针(陆菲青)为躲避仇家追杀,在总兵李可秀的家里,当了一名教书先生。可他教的又是一位女学生(李沅芷),将门出虎女,不爱红妆好武功,女扮男装可谓情人眼里的“男”西施,玉树临风,引得众人目不转睛。在他们去往江南的路上,便拉开了这场江湖戏的序幕……
女性主体意识
在一般的武侠小说里,英雄救美的桥段盛行,以此来博得读者相看,引起众人的意淫。可在金庸笔下的这几位女角,李沅芷、骆冰、周绮、翠羽黄衫(霍青桐),都会武功,只是高低不同,且都有一颗锄强扶弱的侠心,在敌人面前,可以独当一面。
翠羽黄衫,回族首领的女儿。在清兵入侵的关键时刻,与父亲一起统帅军队,发号施令,担当了保卫部落的重任。面对心上人(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的离情别意,且新欢又是自己的亲妹妹(香香公主),她不似小家碧玉般的载不住这许多情愁,更不会像《倚天屠龙记》中的周芷若从此走上邪魔之路,修炼九阴白骨爪来报复自己的旧欢。
“君子坦荡荡,唯小人常戚戚”。当妹妹和心上人一同被清兵作为人质时,且寡不敌众。她没有选择硬拼,而是“智”救。她让父亲把兵权全部交给自己,然后把士兵分成几拔,让这几路士兵装作去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拓荒,实则是等待时机一举把清兵给踹掉。她的父亲和哥哥,甚至她手下的一个将领都不理解她的做法,以为她是怀恨在心。面对这些,她没有寻常女子的幽怨,而是快刀斩掉了不听话的将领,以示杀鸡儆猴,颇具豪爽、干脆利落之气态。
陈家洛喜欢香香公主的美貌与温柔,但想到翠羽黄衫的智谋堪比乾隆有助于匡复汉朝,心中的感情纠葛如麻花般打转……陈的纠结恰好说明了翠羽黄衫是书中智谋第一的人物,堪称女诸葛。这也就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话语,在书中,把女性抬到了与男性同等地位的程度。
文韵犹存 史料丰富
某些网络文学,读起来就如白开水一般,食之无味,甚至会损害你的胃。金庸的书恰是情理兼具,每一字词都有其韵味所在。书中大量运用古诗词,使之意蕴丰富,就像一杯茶,甘之如饴,喝下之后也会有一种积淀在其中。如陆菲青面对黄沙衰草的大漠,长吟辛词道:“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谁共我,醉明月?”来表明自己已是白发翁,难有大作为。
本书的时代背景是乾隆时期,写匡复汉业的江湖帮派红花会与乾隆帝的一段纠葛。乾隆好大喜功派兵征伐西北,江山面前难敌女色,且背信弃义没有帝王风范。书中写乾隆为了虏获香香公主的欢心,劳财伤民地在宫中拆建园林造出一片大漠风光;为了女色而无心朝政,可谓把乾隆塑造成了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
行走江湖 “侠义”当头
武侠小说,侠义最胜;行走江湖,义字当头。书中极具道义的人物当属周仲英,号称西北武林的领袖人物。因不满10岁的小儿子受到了捕快的激将法泄露了文泰来(红花会四当家的行踪,导致文泰来再次被捕。他得知这一事实后,怒斥小儿,并用铁胆失手打死儿子。之后又有小人纵火烧掉了房屋,妻子一怒出走。顿时家破人亡,犹如林冲被逼上梁山,他也被迫跟随红花会一行人继续营救文泰来。
在此书中,金庸笔下的汉人和旗人总是阴险狡诈,诡计无处不在;而回人、藏人则是善良、仁义的。如来找霍青桐寻仇的哈吉尔,本来是要杀掉霍青桐,但当他看到结拜大哥趁机占霍青桐便宜时,又为霍青桐出头。陆菲青师弟张召重,几次与红花会决斗处于险境,红花会都放他一马;但他为了名利还是不惜杀掉了师兄,当他置身于狼群中被狼撕咬时,陆菲青有意去救他,可他却以怨报德,要与陆菲青同归于尽。真是唯小人难相处也。
江山美人 邦国更胜
江山,美人,你会选择哪一个?
陈家洛,是矛盾的。美人不忍舍弃,但匡复汉业的时机更不可失,作为红花会一会之主更不可以辜负这些兄弟们。香香公主自然成为了乾隆的献品。
当还没处于这个抉择的关头时,陈家洛是儿女情长的,那时他就是一个与常人无异的25岁男青年。熊与鱼掌不可兼得,他矛盾于该选翠羽黄衫还是香香公主?
当某一刻,他突然醒悟了,不再纠结于儿女情长。他勇敢地担起了那份属于自己的担子,香香公主也为了自己的家仇而答应把自己献给乾隆。这时,儿女情长升华成了匡复汉业的远大志向。相较于《金瓶梅》等世情小说,主人公最后可以理性地超脱于个人情欲之上,这也是金庸小说的脱俗之处,只不过对于个人而言是否太过残忍?为国家、集体而献身,是否是集体主义的一种显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