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打开微博,就看到了一个让人有些心塞的新闻。这是一则农村女研究生写的返乡笔记,标题为:农村大学生在撕裂中前行。她描述了自己在返乡时父母对于自己在深圳工作的民营企业的不满,两代人在观念上的分歧,以及自己不想面对却又不得不考虑父母当初为自己投入的教育成本,在城市与农村两地游离却都不能扎根的漂泊感。
作者提到了一个核心词语:撕裂,她将和她类似的在外求学工作的农村大学生比喻为:一群城市的候鸟,时常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迁徙。其实,除了漂泊感,他们身上最大的压力是来自于要反哺家庭。相比于城市里的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大多是能养活自己就行了,对于农村学生而言,父母大多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砸锅卖铁好不容易把他们盘成大学生,他们的心愿则是希望子女能飞黄腾达,或者至少能学有所成补贴家庭。

农村父母他们比城市的父母更急切希望看到收获的“果实”,他们也没有多余的时间让自己的子女在外打拼,尤其是在高昂的房价的大都市。由于传统或者当地的风气,没出过远门的农村父母只能通过街坊邻居交谈,电视来看到外来世界的变化,在他们心里什么工作都比不上国家的铁饭碗。而对于好不容易离开农村,接触到外面更广阔天地的农村学生来说,他们最怕的就是在自己学生归来,还没来得及施展才华之时,父母却已经着急自己的婚姻大事,满腹热血最终付诸于家庭。
这个新闻又让大家再一次讨论起了知识无力感这个话题。许多刚出来没多久的农村大学生说特别害怕自己毕业后没什么成就,这样的话很可能会影响亲戚家的儿女,让他们认为读书无用。他们比其他的毕业生担负起更大的压力,有自己的,有家庭的。其实大家大多都相信知识是有用的,能改变你以后的命运,但,在改变之前,它有一段我们无法预测的时限,而这个时限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则是致命的考验。

读书,知识的有用在一开始可能并不能体现在金钱上,对于一些农村父母而言,当看到周围和自己子女同龄的孩子在当地已经有车有房,而自己的子女却刚刚毕业或者继续学习,要么工作没落实好,要么就是生活得还没有他们好,他们急迫的心情愈加强烈。对于他们这一辈而言,对于知识的作用还不会达到那样的高度,他们直观的将知识能不能尽快变现作为读书有没有用的衡量标准。
我能理解其中的无奈,农村父母的不安感,经济压力让他们没法去过多思考那些远大的理想,先解决好眼前的苟且才是应取之道。但,我还是抱有一些希望,希望父母们,不管是农村的父母,还是城市里的父母,能多给自己子女一些时间。
古埃及有句谚语: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够到达金字塔的顶端,一种是雄鹰,一种是蜗牛。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一开始的奔跑速度可能是蜗牛,但通过学习,读书,他们是有机会慢慢成长为雄鹰的。最不济,即使依旧是只蜗牛,他们也一定会奋力当一只爬的最快的蜗牛。

身上重重的壳会影响它的攀爬速度,但只要给与他们多一点时间,他们就能更接近自己的目标,至少能减轻一点理想与现实的撕裂感。当然,我没有让父母一定要减轻他们身上的重担,我知道父母培养他们出来就是希望他们能生活的更好,这个家也能变得更好。子女是能够体会到家庭的困难的,他们需要的只是多一点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