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Eileen
爱好写作的小伙伴,肯定有过某一时刻灵感乍现的奇妙体验,如果不赶紧记下,事后可能就很难再想起。
这种可遇不可求的灵感,还有一个常态化的名字——创意,对文字的琢磨也是创意工作的一部分,我们是以文字的形式将头脑中的创意可视化。
那么神秘的创意,是不是真的可遇不可求呢?在没读《赖声川的创意学》之前,我是这样认为的。
“创意可以学吗?”
“你们商学院不是有教吗?”
“有吧,我们有学各种脑力激荡和另类思考的技巧。”
谈下去之后
发现他要的不是那些技巧
而是创意本身。
这是赖声川老师在斯坦福大学演讲创意时,与一位商学院MBA学生之间的对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常见的创意假象:误以为技巧就是创意的本身。
这种误会就像一个管理学毕业的学生,就认为自己可以管理一家公司一样。
技巧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你本身有故事,好比写文章,出金句的前提是有好的主题和过硬的文笔,而这些都需要内在的积累。
文艺复兴大诗人彼得拉克,在亚维农教堂中瞥见劳拉一眼,促使他写下数百首情诗。劳拉这位得不到的女人是外在的刺激,但写诗的欲望来自彼得拉克的内在,每一首诗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来自彼得拉克,而不是来自劳拉。
所以,一切基础在于我们内在储存的一切,因为那才是创意的原始资料库。
这种储存,来自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你见过的人,听过的话,走过的路,看过的书,吃过的东西……都放在你的资料库中。
我始终相信,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所有的经历在潜意识中都会被纪录,创意的闪现,就是调动这些潜意识,并与现实碰撞出火花。
因而生命不息,创意不竭。
创意与生命同在,与真我共存。
终究,创意的关键是听从自己的心。创意的道路,艰辛而孤单。只有做自己,才能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
创意能带来成就感,相对的,有掌声就有唏嘘,我们应该冷静看待“读者缘”这件事,重要的不是多少人喜欢我们的作品,而是作品本身有没有做好。
我能忍受自己的作品做好了,别人不喜欢,不能忍受大家喜欢我的作品,但事实上作品是有瑕疵的。
希望各位在写作上坚持的小伙伴,也能以此豁达的心态,严谨地要求自己,在创意这条路上,修行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