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上史上居有什么样的地位?
A)产生背景:
1)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促使了“士”这个阶层的崛起,这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2)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3)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4)周天子地位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B)是什么?有哪些流派,都分别有什么特征?
大分裂的天下,需要一群专门的人(士的阶层)来深刻思考变革之道,他们敢说,能说,也有机会说,于是“百家争鸣”的局面逐渐形成了。
诸子百家,主要代表有孔孟儒家、老庄道家、管子法家、墨翟墨家、邹衍阴阳家。
C)影响力如何?
正是经由诸子百家的深刻思考和不懈探索,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所以,有文化史家借用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概念,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2、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
儒学自孔孟建立,到它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我认为主要因为两点。
一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它开了历史上君主思想专制的恶劣,以其酷烈性,激起了后世儒生士大夫的反复抨击。一种本就有群众基础的思想,因其被惨烈压制,反而获得了“谷底反弹”的爆发力,同时也为后世君主进行“统一思想”课题,提供了深刻的借鉴意义。
二是西汉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推行。它使得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随着经学的发展,汉武帝以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成为儒家经典的一统天下。
3、试比较唐代文化与宋代文化有何不同,并思考唐宋间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原因。
唐代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彩热烈的文化类型,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奔涌着昂扬的生命力。昭陵古雕中健壮雄伟、神采飞扬的“八骏”,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
宋代文化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样式,无论是哲学、文学、艺术还是社会风气,都在不同程度上浸润着宋型文化特有的风貌。
这种文化转型的背后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迁。
唐朝晚期的安史之乱,引发了潜藏已久的种种危机,杨炎两税法的财政改革(即舍人税地,只要你有资产,就一年的夏秋季节各交一次税,而且不交丝绸棉布之类的实物,交铜钱,导致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局面),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崩解,庶族地主(如僧侣)经济与小自耕农(如兼并了永业田的农民)经济迅速发展,直至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体地位,推动了文化的转型。
4、明清文化与以往比较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
明清时期,封建依附关系发生松懈,文化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
A、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明清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登峰造极的时代,文字狱盛行。程朱理学被推上至尊地位,统治者不遗余力地剪除危及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异端邪说”。
B、早起启蒙思想出现。
如以“致良知”之说打破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王阳明,他高扬了人的主体性,造成对正宗统治思想的一种反叛,成为晚明人文思潮的基础。
王阳明的门生王艮以及“泰州学派”的传人李贽更是已有较为鲜明的市民反对派气息。
明清之际众多思想家更是从不同侧面对程朱理学展开论战。
这些启蒙思想还集中体现在市民文学的兴起。
C、古典文化出现了大总结。无论是图书典籍,还是古典科技,或者学术文化方面,都出现了一大批集大成者的作品。
D、西学东渐出现但是中途停滞。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来,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如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通过接触西方近代科技知识,重视“质测之学”和数学语言的应用,初步显示初近代科学思维的风貌。遗憾的是,由于宗法专制社会政治结构的强固和伦理型文化传统的深厚沉重,“西学东渐”的过程在明末清初进展缓慢,到雍正年间几乎中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