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戴维·威尔逊的《生命视角》这本书,书里讲了这么个实验:太平洋树蛙的蝌蚪,会针对三种不同的生存环境,做出三种不同的反应:
1. 一直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水里没有任何捕食者的蝌蚪们就整天自由自在地游泳。
2.在水里有鱼类捕食者这种环境出生的蝌蚪,它们整天尽可能地不动,避免被鱼发现;但一旦感觉危险临近,就会以爆发的速度逃跑。
3. 第三种环境,是水中主要的捕食者是昆虫,专门叮咬蝌蚪。这种蝌蚪平时也是尽可能不动,但是感到危险的时候,它们的选择是掉头,把尾巴留给昆虫叮咬 —— 因为尾巴不怕咬 —— 以此保护自己其他器官。
那太平洋树蛙蝌蚪的这三种行为,是天生就会的呢?还是出生以后在环境中,通过跟鱼和昆虫的较量,自己学会的呢?
答案是天生就会。研究者做了一个特别有说服力,而且特别直观的实验。这个实验能证明,真正决定蝌蚪行为的,并不是鱼和昆虫的存在本身 —— 而是鱼和昆虫带来的、水里的不同化学物质。
研究者人为地制造了一种水,水里含有鱼释放的化学物质 —— 差不多就相当于是鱼的气味吧 —— 但是并没有鱼,然后让一些蝌蚪在这个水里成长。同时还制造了含有昆虫气味、但是并没有昆虫的水,也让一部分蝌蚪在里面成长。
然后把这两组蝌蚪放进真有鱼的环境里,结果是鱼水里长大的蝌蚪面对鱼这种捕食者的存活率,大大高于昆虫水里长大的蝌蚪。
这就说明,鱼水里长大的蝌蚪,天生就知道怎么对付鱼!
同样地,把两组蝌蚪放进真有昆虫的环境里,则是昆虫水里长大的蝌蚪存活率更高。
看似是两种不同的蝌蚪,其实它们的遗传基因是完全一样的。研究者只是用不同的化学物质,开启了它们不同的行为模式而已 —— 而三种行为模式,其实都是基因里写好了的。
科学家们还发现,很多鸟类的行为模式,是由妈妈留在鸟蛋里的荷尔蒙决定。
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的雌鸟体内荷尔蒙的浓度会升高,于是雌鸟产的蛋,也会含有高皮质醇。从这样的蛋里孵化出来的小鸟,出生时的体型比较小,但是肌肉反应很快,飞行速度更快,更擅长战斗。这些听起来似乎都是优点……但是,因为这些鸟宝宝更好斗、更愿意为了获得食物而冒险,它们会常常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这些是穷人家的鸟宝宝。
穷人家的鸟宝宝的这些行为方式,是出生以后一看环境不太好,自己学习和摸索出来的吗?不是。是天生的。
研究者在实验中,选择富裕雌鸟的鸟蛋,只是往鸟蛋中注射一点皮质醇,其他一切条件都不改变,这样孵化出来的小鸟,它们的行为模式就跟穷人家的鸟宝宝完全一样。
鸟宝宝的行为模式,完全由鸟蛋里的皮质醇开启。所以这一切都是基因决定的,而基因都是一样的基因。只是触发开启条件不同就决定了不同的行为方式。
树蛙是这样,鸟是这样,那么人类,会有什么不同吗?
人类社会也存在这种现象,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再加上面临食物短缺甚至是暴力,他就会表现出特定的性格特点:内心自卑,缺乏安全感,善于参加冒险的活动。喜欢即时的回报,但是不重视长远的利益。很早就乐于跟异性交往。
难道这样的孩子就不知道好好学习推迟享乐的道理吗?他不明白应该跟人好好合作吗?他的这些行为,可能都不是有意识的。如果环境就是不好,他这么做恰恰是最有道理的。
那当一个聪明的男高中生、明明成绩不错但是决定不考大学了,想要赶紧工作挣钱的时候,当一个女高中生才 18 岁就决定嫁人生孩子的时候,你跟他们讲你以为正确的人生大道理有用吗?
他们的身上,背负着基因的枷锁。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基因的枷锁 —— 这些都是演化留给我们在富足或者艰苦环境中的生存策略 。
戴维·威尔逊在《生命视角》这本书里指出:富足环境下的应对策略和艰苦环境下的应对策略,其实每个人的基因里都有 —— 只是一个开启问题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