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在听《楞严经》。这段时间看完了印度拍的《佛陀》,台湾拍的《佛陀传》和《达摩祖师》,又抄了两遍《金刚经》。活得不够认真呀!我经常在写《金刚经》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字字句句,虽然在写,却不知道在写什么。说来也是奇怪,我心里也没有什么妄想,也不想其他的事情,感觉就像坐在那里钓鱼,而不是写字。有所想,又无所想,有时候开车都会是这个样子,靠肌肉记忆去开车。可这些日子,我又懂得了一些道理。
《金刚经》里说须菩提“深解义趣,涕泪悲泣。”我一直难以理解,明明在跟佛陀探讨义理,有什么好哭的呢。在《楞严经》里,阿难也哭,还哭了好几次。经典,远古的文字只是素描,那个时代毕竟离我们远去了。我看了《佛陀》多少有了一些了解。佛在世之时,他觉悟了真理,达到世人从未有过的境界。随身放射着光明,开口就能慑服人的心灵,他的人格魅力似乎形成了一种真实存在的能量场,他温和的言语却如同狮吼一般震撼心灵。无论什么人生疑问困惑,多么深邃的哲学义理,在他口中如流水一般,叮咚悦耳,浅显易懂,自然而然。我仅仅是看电视剧,后世之人的追忆,很多次也被感动的泪流满面。这是怎样的一位圣人!可惜未曾生于他的时代。就如阿私陀仙人,看到婴孩时的佛陀曾痛哭流涕,悔恨自己生命太短,没有福气亲睹他成佛,没有福气听他教化。后世之人还在追寻他的脚步,只是脚印太多太杂,真正能走远的又不多,现世世界中道路已被踏平无以辨认。
《佛陀》是电视剧,为了让大家看懂,并避免了关于宗教的一些敏感问题,所以主要表现了佛陀人性的一面。同时,突出故事性,搞了一些印度版的宫斗戏,这只是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兴趣。当然佛陀的一些义理也有阐述,有些精髓,但没有深入。这很自然,现代人听到一些深刻的东西,升起的不是求知和恭敬之心,反而是轻蔑和诋毁。我执我慢之深,如病重之人执于幻象,却辱骂医师。机缘未到,讲什么都味同嚼蜡,时机到了,听儿歌都能开悟。
另外,我明白了该做些什么。我是必定会学佛经的。一直以来我就喜欢追寻事物的道理,虽是理工男,一口气干到博士,但更喜欢研读哲学、文学、历史等。手里握一本大部头书,心里就安稳许多,感觉没有虚度光阴。一般的电视电影很难娱乐我,一看开始就知道结尾。什么推理悬念,很难有什么悬念,因为总能找到编剧玩的小把戏。但若不看这些,更无娱乐可言。可自从我接触佛家经典以来,就再没有什么能将我拉出去。即便是《易经》、《道德经》、《论语》、《史记》这样的书,我也只能把他们排在后面。
而且我知道了,佛家的经典是用来实践的。在佛陀和婆罗门学者的辩论中,婆罗门学者认为知识和品德是婆罗门种姓中最重要的象征,佛陀问:“如何把知识和品德发挥到极致?”。婆罗门学者当场拜服,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也不知道将人性发挥到极致的道路。佛陀告诉他们,戒、定、慧。我们总是认为出家人,弃绝者是无为的,在他们眼中世界是断灭的,那佛陀不可能是万众跟从的觉悟者。事实上,佛是积极的,修己渡人的,人们只是从形式上表象上理解出家。
佛经里的很多道理我都能懂得,甚至有时能融汇。比如,佛说无我,其实就是无分别,不分别物,也就不分别我,不分别我,自然不分别人、众生、寿者。这本是一体,但为什么要单说无我,是因为众生我执实在太深。物无分别容易一些,我无分别就很难了。那么为什么要无分别,有分别即相,只要能分别之物之人,都是相。相即变,有生有死,有因有果,不停的流转变动。而世人之心都随着相转,自然得不到永恒,没有真理,皆为虚妄。得到的终将逝去,烦恼、痛苦、愤怒、贪婪伴随一生。在一切相的背后还有你的真心自性,能了知一切,不生、不灭、不可说、不可想,就是真佛所在。有点像黑洞,以此为例,科学家看黑洞只能靠黑洞周边的电磁波辐射,而不能看到黑洞本身。佛说佛法也是这个样子,《楞严经》否定了各种对“心性”的揣测,最后告诉你,在你的揣测之外,就是佛了。那我们怎么才能体验,能感知呢?有一些办法,其中禅定就是一种。
我曾学南怀瑾讲的课,也试着禅定。其实一点也不难,就像骑自行车,学会了经常做就能很自如。只是我现在很少做。昨天晚上又坐了一会,我以为有5分钟,但其实过去20分钟。前天晚上我有些累就躺在床上调息,一不小心几个小时过去,到11点了。我都不知道自己是睡了还是醒了。别人总说思如潮涌,不闭眼还好,一闭眼就万马奔腾。我是,想没有就没有,有也当没有。我知道这也算是一点小境界,但我还没有持之以恒,有规律,有指导的训练过。末法之世,众生耳根利,而定功不足,我也是一样。以为懂了,但是没做,还不如不懂。
现在我除了学习,还应该修定的功夫了。不痴迷于法,佛是交实践的。继续抄《金刚经》,就算我把它透了,把它化了,把它悟了。行与坐,都是修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