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两种纯朴,你喜欢哪一种?

两种纯朴,你喜欢哪一种?

作者: 赵泰融 | 来源:发表于2018-07-15 09:09 被阅读0次

           《商君书·算地第六》中有这样一段话。“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民众归属到农业上,就一定淳朴。”意思是“堵塞民众从耕战之外获得私利的途径,那么民众就一定会归属到农耕上;民众归属到农业上,就一定淳朴。民众淳朴,就一定害怕法令。”其中,民众淳朴这个词语引起我们的注意。

         作为一个良性词,淳朴给人很多种美好想象,似乎暗含美好道德的意思。实际上,这种道德用词,还是根源于客观环境。上述古言告诉我们,要想民众淳朴,必须堵塞住民众从耕战之外获得私利的途径,即消解民众的其他生存机会,让民众没有其他选项,而只能选择从事农战。商鞅在几千年前就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智慧,也由此表明人们是否淳朴,或者道德如何即便有个体教育而产生的能动,却也最终来源于生存环境。一般来说,生存环境简单,人就变得淳朴;生存环境复杂,人就变得复杂多变。

           诸多淳朴,是随变的。很多人的单纯,是因为可选项少导致的客观单纯。在单纯的环境中,面对单纯的环境,并不需要复杂想象就能够保证自己生存,或者按照其他同类那样地活着。这个时候,人们之间的矛盾是很少的,或者即使有一些矛盾,也能够在自己寄居的群体中按照习惯法则得到顺利解决。这个时候的人们,并不需要挖空心思地去争什么,体现出更多的被主宰性。

           一旦深处复杂结构之中,被诸多利益或者地位所诱惑,则其原本因为可选项少基础上的单纯,可能就不复存在。不否认对于那些单纯成为习惯之后的人,他们即便面对复杂环境,可能也会保持自己的单纯。但是,一旦单纯给自己带来越来越多的伤害,他们也会被迫复杂起来。

           这个现象,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会很有体会。以前山村里的老百姓是非常淳朴的。当他们走出大山,特别是适应性强的年轻山民走出大山,很快就会按照现代社会的节奏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各种不淳朴的行为就此普遍起来。现实表明,山里人不是特殊材料做的,他们所处的单纯环境使得他们不需要做出复杂的心理建构。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如果一个社会结构中,人们并不需要围绕生存,针对稀缺物质资源进行激烈争斗,则就不需要形成多么复杂的心理,心思也会单纯起来。也就是说,社会风气是否淳朴,关键看生存保证的基本需要。结合社会制度来说,在借助生死竞争实现统治的资本主义制度阶段,人们心理上是不可能单纯的。只有吃喝不愁,并不怎么需要奋斗的国家地区,才可能形成基于优越感的所谓淳朴。而就制度来说,必须到能够保证民众基本生存,并不需要你死我活的生存斗争的社会主义阶段,才能够为民风淳朴奠定坚实基础。这是我们从商君书相关部分中得出的一些启示。

           还有一种淳朴,在经历复杂事态之后,因为认识清楚一般机制及其必然结果后,形成的符合规律的复杂的单纯。这种复杂的单纯,实际上是建立在能力和认识深刻基础上的。有能力屹立不倒,所以可以选择。认识到复杂行为可能更有利,自己仍然不去做。这种境界,只能属于很少人,不可能成为红尘中的普遍选择。

          就我们所处的时代,社会主义开始建设,在挫折中探索新路,在新路中引入诸多资本主义因素,力图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填高社会主义制度海拔。这个阶段,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是一个复杂的时代。所以,人们的心理普遍并不淳朴,或者在这个时代,迅速告别淳朴,引起诸多文学家的喟叹。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既然不能继续保持淳朴,起码可以在复杂中学会变得单纯。这是另外一种成长。更何况,在复杂的时代,实际上也是产生思想的时代。通过思想家们的痛苦煎熬,我们也能触摸到时代的脉搏。

    s�B���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两种纯朴,你喜欢哪一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bou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