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诗歌的美学——
蒋勋《汉字书法之美》读书笔记2
读着蒋勋老师的书,我有欲罢不能的感觉,她进行了汉字文学与拼音文学之间的比较,她认为:
汉字文学似乎更适合“领悟”,而不是“说明”。
一看到这句话,我满心喜悦,却似醍醐灌顶,甘露洒心,说得我感觉到拥有一把学习和鉴赏不同文化的金钥匙了。
蒋勋老师说:汉字文学寓繁于简。
蒋勋老师说:
汉语文学似乎注定会以“诗”主体。
我特别喜欢这句话,她把我们的诗歌发展等历史归咎于这句话。让我顿时有做为汉字传承人的一种骄傲和自豪感。
蒋勋老师说:
汉语文学似乎注定会以“诗”作主体,会发展出文字精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短诗,(好精练的概括)会在画面出现“留白”,把“诗”题写在“画”的留白上,既是“说明”又是“会意”(准确的分析,严谨的逻辑,简练贴切的语言)
下面他她就具体的诗歌进行了比较和赏析。
她认为:同时期的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都是鸿篇巨制,诗中贯穿了情节复杂的故事。古印度的《罗摩衍那》长达几十万句的长诗也是诡谲多变,人物事件层出不穷。
同时她说:而我们的《诗经》,是同一时期发展出来的汉字文学,却和以上的相反——寓繁于简,简简单单的几个句子,对仗工整,音韵齐整,却把复杂的时间空间变成一种“领悟”。
我最喜欢蒋勋老师对《诗经》的解读,无与伦比的精彩。且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仅仅16个字,时间的逝去,空间的改变,人事情感的沧桑,景物的变更,心事的喟叹,都在整齐精简的排比中,文字的格律性本身变成一种强固的美学。
(我最喜欢这段文字了,她把时,空,人,事,心用简短精练的文字进行概括,不正也体现了汉文学的寓繁于简的特性吗?
蒋勋《汉字书法之美读书笔记2汉语诗决定了不与鸿篇巨制拼搏“大”的特色,而是以“4两拨千斤”的灵巧完成了自己语文的优势与长处。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汉语文学最脍炙人口的名作,还是只有20个字的“绝句”,这些精简却意境深远的绝句,的确是文化里的“一绝”,不能不归功于汉字独特的以视觉为主的象形本质。
她的解读,我反复反复的朗读,并且抄写,体会,既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精深和妙绝,更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学者,那孜孜不倦的对中国文化的追寻,探索和解读以及总结。
看书,也是一种学习,在学习的同时既理解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享受中国文化,中国汉字带给我们的各种美学的享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