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没有时间读书,其实是态度和想法的问题,你再忙一天也能抽出时间看你喜欢的电视剧,玩你爱不释手的游戏,对于喜欢的事情来说从来没有没时间这回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645626/c440a831ba809b8a.jpg)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很多电子版的书、社群共读一本书、听书都很流行,选择方式也很多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好,今天这篇文章主要是说一些我之前对于读书的一些疑惑,随着读书越来越多慢慢的理清了些,希望对这类问题还有疑惑的同学一点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如何选择读书的类型
从你喜欢的书看起。刚开始喜欢上读书,是因为感情出现问题,那段时间很郁闷,正好朋友送了本十二的《不畏将来,不念过去》读完以后感觉心情顺畅了不少,就好像一个出口把内心的压抑都排了出来,从那以后逐渐的有了一个意识:也许,读书是我的发泄口。
有了这个意识以后,开始喜欢上阅读并养成了阅读习惯,所以如果你正在培养你的阅读习惯,建议你从感兴趣的开始,每一本书都有可取之处,对别人无用的不代表对你也没有作用。
在这里还有一个建议,就是抱团阅读,现在网上很多公众号或者app都有共读一本书的活动,我最近参加的一个是熊猫学院的十个月成长计划,每周一本书,每天十来分钟,每一次打开上面显示你是今天第22324完成任务的人时候,你会觉得不是一个人在努力,有那么多人和你一起共读一本书,你就有了动力。
所以,培养阅读的习惯是很重要。很少有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读什么书,成为什么样的人,读的多了,路走的多了也就知道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645626/08aaa8aee72902c0.jpg)
秋叶大叔在《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里说他认为书不是读的越多越好,类型要丰富,他觉得应该合理搭配四类书:
工具书、专业书、视野书、潮流书
工具书就是类似于词典这类的参考书。
专业书就是你安身立命靠他吃饭的本事,这类书因为你要靠它吃饭,所以不管是经典书还是最新趋势,都得长期跟踪学习。
视野书就是能拓宽你思维和视野的书,我理解的是除了你自己专业书以外的学科类目的书。
潮流书就是当今时代比较流行的书、畅销书,我们要与时俱进。
如何选择读书的类型,看你现在的成长阶段的侧重点。
比如如果现在处于职业期的你没有一个可以拿的出手或者让人记住你的“本领”那么就多看一下你专业的书吧,潜行打磨一项本领、打造一个你的核心竞争力,不要贪多,更不要图快,给自己一段时间潜心在这一点上多花功夫。
今年30的我,一事无成,这是我最大也是最痛的领悟。
什么都想要的结果是你什么都没有。
二:看电子书好还是纸质书好?
我个人很喜欢纸质书,当手翻过一张一张纸的时候那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特别踏实。
那是问题是:如果没有足够的钱让你一直买纸质书呢?
那就看电子书,很多读书app比如微信读书你看的时候可以随时写下想法,加标签,其实也是很方便的。
如果你读完电子版,觉得这本书真的很不错,那就再买纸质版的,这是最省钱也是最能满足你读书需求的方式。
如果你就是不喜欢看电子书,那就去读书馆去借阅,去书吧、书店泡拿一本书一待就是一天,这样也能锻炼你的阅读速度和理解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645626/1455ad7f8ebda099.jpg)
其实无论是电子书还是纸质书,其实我越来越觉得只是个人习惯和思维的问题。如果你很喜欢一个姑娘,你想追求她,还要问怎么追好吗?你肯定是把你能想到的追姑娘的方式都用上,看哪一个适合吗,读书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总是聚焦于我们没有的,没有时间读书,没有书去读,却从没关注我们有的或者是我们能解决的,没有时间我们可以提高效率,学习时间管理,没有书我们可以借,我们可以读电子版的,总是有办法的不是吗?
三:速读好还是精读好?
以前看大咖们分享一年读几百本书总是很羡慕嫉妒恨,我还一直怀疑自己阅读速度太慢,为此还买了专门提高阅读速度的书来练习,后来我放弃了,因为在练习的过程中我想明白了一些事:
每年读好几百本书的大咖们也是从一个星期一本或者一个月一本过来的,前期他们有好几百本的书做基础,阅读速度和理解力都上来了,我们不能看着他这一年读了几百本却不看他们前期做的铺垫。
大咖们的读完一本书和你理解的读完一本书是不一样的,因为前期大量阅读做基础,很多书他们只看他们想看的,一本书只要一个点他们能学到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读完了。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对于你很难的书可能就是大咖们的专业,对于你来说晦涩难懂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已经轻车熟路,所以他们能快读而你不能。
![](https://img.haomeiwen.com/i645626/a032caa87ef8923d.jpg)
所以不要纠结速读好还是精读好,每个人的底子、基础和熟悉领域不一样,其实就是你熟悉的会的内容你可以速读或者是不读,你想掌握的对你来说不懂的就得慢读。
四:要带有目的性、功利的阅读
这是我看了这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最大的原因。
我花了很久、看了很多书才接受这一个观点:读书要带有目的的去读。
以前我是觉得一本书要一字不落的读才叫读完,所以对于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刚开始我是很排斥的。
功利阅读也是我刚开始很排斥的,什么20分钟读完一本书之前我看过标题就放弃阅读的。
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自己的想法的呢?
也许是经常看到关注的大咖们在说:一本书不用读完,一本书只看对你有用的点,要带有目的的去阅读的时候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645626/a6c7e1233db575c1.jpg)
也许是我发现我看完一本书,什么都没有记住的时候吧?
反正,这一刻就那么来了。
我开始学着有目的的去阅读。
我是从《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试验的。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问了三个问题:
读书真的不用都读完吗?
怎么对不同的读物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
怎么写书评?
带着这三个问题, 首先我看目录找可能解决我问题的章节,我发现秋叶大叔在序篇35页就解决了我的问题,而且我合上书以后能回答这三个问题。
我不甘心,我又从头到尾读了一篇这本书,这本书秋叶大叔写的真好,但是说实话后来的思考模型我看的时候是有些头痛的,因为思考模型除了我之前知道的时间紧急重要度模型和swot分析法以外我觉得其他的我不是很感兴趣或者说我还没有到那个层次没有深切感受到对于我来说我能把它用在哪,更不用说后面的团队管理了,不是说不好,是现在的我暂时用不上。
做了这一个实验以后我还是不是很甘心,我开始做另一个实验。
我选择了一本新的我没有读过的书的一个章节,第一遍我只读标题和加粗的字体,读完以后我试着用三句话总结。总结完以后,我又一个字不拉的读完,又写了三句话总结,发现和刚才总结几乎没有差别。
经过我自己的实验,我慢慢的接受了:带有目的阅读,可以让你更好的将关注点放在你解决的问题上,不用担心被你略过去的内容很重要,知识都是相通的,这一本书没有被你吸收的点可能在下一本书里就有了。
一本书如果有两三个点被你吸收利用,这就值了。
大咖们进入一个领域经常采用的读书方法是主题阅读,就是通过网络挑选十到十五本关于这个领域的书,拿来通过对目录、封面、封皮、序快速找到这本书你要精读的部分,挑选出精读的书籍,这十几本书中不断被人重复的点就是这个领域大家共识的点,通过十几本书的快速吸取你能快速掌握这一领域的大体框架,对于这一领域的书有了大体了解后,读书的速度也快了,这也是大咖们读书快的一个原因吧。
五:学了就忘?如何将读过的书用到改善工作和学习上
读过很多书但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觉得问题主要是:
我们没有目的的去读书,就是只关注于自己读了多少书,但是读完以后对于书的方法根本就没有用到工作和生活上。
其实我觉得最高效的书是菜谱,因为我们很少有人去“研究”菜谱,看了菜谱都是想知道怎么做饭更好吃,所以看了就去做所以菜谱是最高效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645626/e5e92c2b780c2535.jpg)
如果我们看了一个学习方法就去用,看了一个沟通方法就做,“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总结反馈,我想我们会更喜欢阅读,更喜欢学习的。
没有总结和复盘
《如何高效阅读》里有这么一句话:留给你的阅读和总结同样的时间。
我们总是讲究速度,讲究读完一本书后赶快拍照发到朋友圈炫耀,但是我们看完以后就完了,有的时候也就是做做笔记,画一画,其实从没有认真思考过我们通过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书中的哪些方法可以来试一试。
Angie老师有一个闭环原则,她就算读10分钟的一篇文章,也要留给自己三分钟来回顾总结一下这篇文章都讲了什么,对她来说有什么启发。
猫叔说过复盘你才能翻盘,所以每一次我追求快的时候都要告诉自己停停,想一下你刚才读的是什么,对你来说你可以借鉴什么。
在这里推荐赵周老师拆书帮的读书方法:RIA。
赵周老师拆书帮的理念就是每本书的每一个章节甚至每一个片段都可以拿来拆出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来。
R:阅读片段
I:引导促进(就是拆这个片段对你来说有什么启发)
A:联系自己的经验,拆为己用。
比如赵周老师在拆《杜拉拉升职记》拉拉向领导汇报这一个片段,从这一个片段中我们看出拉拉向领导汇报的方式和内容,我们要不断问这样好在哪,不好在哪,我给领导汇报的时候是怎么汇报的?以后我可以怎么向领导汇报更好?
通过这样不断反问不断总结,即使一个片段也能被我们学习,利用。
这是我阅读的时候的五个困惑,现在慢慢的清晰,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