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在各个水产养殖集中区,养殖者塘口最不缺的就是技术员了。之前有媒体报道一个养殖者最高峰一天接待70多个厂家技术员到访。无论是饲料厂还是动保企业,谈得最多的话题应该就是技术服务了。这些免费的水质化验,基本上都是以氨氮、亚硝酸盐、pH值检测为主。少数的技术人员会用显微镜做一些寄生虫或藻相检测。有的养殖者甚至花不少钱装上了在线监控,监控溶氧、温度、Ph值也有了相应的数据。暂且不谈这些数据精确与否,是否呈现池塘水质属性。多数养殖者,包括部分技术员对这些数据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却都会用定期嗑药来预防或处理问题。底改、调水、解毒成为了行业热词,农财宝典评论养殖者成了“病佬药袋”,这个词一点都不过分。
目前我们通过智能化设备检测温度、溶氧、pH值、总碱度、总硬度、钙、镁、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磷酸盐等水质指标。一定要搞清楚,检测这些数据和我的养殖有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检测这些数据,依据检测的数据如何来反映并指导实际生产?要重点关注下面3点:
1、首先数据的精确性
现在常规检测手段数据非常不精确,如pH低于8.0或高于9.5,亚硝酸盐高于0.3 氨氮高于1.5,在这个范围之外就没有没有结果。溶氧我们一般都不检测。
目前养殖发展30多年来,实际上我们还处于经验加感觉式的养殖。都说要相信科学,依据科学来养殖,而科学就需要数据。目前没有数据,即便是有了数据,这些数据的检测,也是一人一个结果,人的眼对颜色的感观是不同的,几天前我们真找了10个人做了试验,同样一个ph有8.6、有9.0,还有8.8。即使在线检测设备,长期没有校正,也只能看趋势,数据差异非常大。特别是一些便宜的国产膜法探头,买回来后发现越用越不准,到最后养殖者只能当花瓶作摆设。我们最新采用P1智能化检测设备就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只要操作规范,无论是谁检测的结果都是一致的,首先数据的精准,才能为我们的养殖的准确的指导。
2、其次是数据的正确解读
我们看下面两个池塘的数据:
第一个数据,溶氧最高9.29,最低1.73,看到这个数据,那么我知道,池塘耗氧因素太多了,首先考虑是不是有轮虫、有枝角类,然后考虑当塘是不是底部缺氧太严重。
第二个数据溶氧最高溶氧8.06,最低溶氧4.91,这个数据就比较好,正常溶氧合理范围为5-8mg/l,这个数据基本在这个范围。
那这么好的数据评分为什么不高呢?因为养河蟹的池塘,总碱度110mg/l(以碳酸钙计)偏低,水质稳定性不好,总硬度88mg/l(以碳酸钙计),钙25mg/l(以钙离子计),对于甲壳类动物来讲就太低了,软壳蟹出现的概率增加,蟹的成活率都会有非常大的影响。依据检测的数据,结合池塘养殖情况,才会有较科学的管理与指导思路。
3、如何通过数据来管理池塘。
我们知道,不同的养殖品种所适宜的水质属性和水质条件是不一样的,那么,懂得了这个养殖品种适宜的水质属性要求。并通过数据的检测,我们优先寻找并选择水质属性一致的池塘来养殖(选择适合的池塘),或者在养殖前期根据养殖品种的需要对池塘进行水质属性调节。然后在养殖过程中依据养殖品种需要对水质属性进行定向调控。比如养殖中后期水体中总碱度随着养殖的消耗会越来越低,而池塘中的存鱼量越来越大,可能就会引发疾病。最明显的表现形式就是如图所示,中午溶氧1.19,水下10cm。这时结合总碱度水平,我们就可以有更适合,更对症的处理方案,通过增加水总碱度来增大池塘载鱼量或者通过降低密度等方法来解决。而没有数据的检测,我们想都不会往这些方向去想,都只能是有出血病治出血病,有寄生虫杀寄生虫。
在养殖的过程中,溶氧低了会缺氧,溶氧低了会吃食不好,可溶氧高了呢,我们的认知里有没有溶氧高了会有很大的危害呢?其实,50%以上的疾病都是由于高溶氧造成的,只是我们没有关注到而已,下图是我们6月份在盐城鲫鱼主养区测的一些数据,我们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当水体中最低溶氧高于10mg/l时,池塘的鱼都在不同程度的发生死亡。
今年4月份,我们一客户和邻居都是从同一个地方接的草鱼鱼种,放苗后20天左右,我们客户的池塘因为天气突然转晴,发生了急性气泡病,鱼发生了大量的漫游,经过及时的处理,没事了。10多天后,我们客户邻居的鱼开始陆续死亡,最明显症状就是烂鳃,据了解,10多天前的高温时鱼反应不明显,没有处理,当时我就知道,现在的死鱼是之前气泡的损伤造成的。且很难治疗。我们都知道,4、5月份特别是漂柳絮的阶段,是最容易发生烂鳃的的,这种天气最大的特点就是很容易突然出现高温或晴天,最大的变化其实就是溶氧过饱和,对鱼的鳃造成的损伤,而如果没有引起重视并及时处理,之后就会发病。通过溶氧的检测,就可以通过变化中的溶氧及时的做出相应的处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