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这个新媒体时代,言论自由的大环境、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大众文艺界百花齐放的同时,也使得一些闻所未闻的谣言像安装了“机翼”一样,飞得又快又远,截都截不住。这些年我们不断见证着谣言传播——辟谣——新的谣言——再次辟谣……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甚至不少谣言经过官方媒体辟谣后,仍在不小的范围内继续传播,或者在一段时间后死灰复燃。
谣言究竟有什么魅力使得它能历久弥新,不断被旧事重提呢?在谣言传播过程中,政府、媒体、个人又因为没做什么或者做了什么以至充当了那个推波助澜者呢?接下来我将通过对一则新近传播的“气象谣言”的讲述与分析,告诉你们我的思考与答案。
1.谣言恒久远,春风吹又生
今天出差路上车中颠簸着正摇摇欲睡,忽然听到坐在前排的一位我很敬佩的老领导提到“这个月23号要降到零下15度,那不是要很冷”时,我顿然来了精神,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我特意去研究过的“消息”。
去年十二月最后一个周六的早晨,我睡眼惺忪中惯性地打开手机刷微信,员工交流群中一条消息使我睡意全无“温馨提醒:据省气象局预报,预计23-26日全省将出现1992年以来最寒冷的天气。21-22日晚,江西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局部暴雪;23-26日为极端最低气温,将降至零下9-零下13度,本次超低气温将持续4-6天”。后面是巴拉巴拉8条防寒保暖注意事项,看上去有模有样。
纳尼?江西要下暴雪了?零下九度?还没到最冷的时候呢?怎么可能呢?!大家可能觉得稍有理智和常识的人都会一眼看穿这是骗人的把戏,再不济也会上网百度一下天气预报吧,实际上群里众人的反应各异,有将这条消息复制重发的,有“看来要再多买几件厚冬衣备着了”,也有“吓shi宝宝了……”还有“我看14天天气趋势预报气温没那么大反差,网上也没有新闻说未来10天会有这种极端天气”,附带一张天气预报截图,我没忍住也回了一条“这个谣言上个月就听到过”。
实际情况是,常自诩为超级富有批判性探索精神的我,在十一月十三日听到滴滴司机温馨提示“这个月22号温度会降到零下9度”时,尽管立马查阅天气预报,仍怀疑是不是真的会降温那么厉害,因为不懂天气,因为近年来天气越来越异常,因为司机神神秘秘地说“我们都提前收到消息提醒了”,我甚至自动脑补气象台对他们这个群体有所优待,提前得到“内幕”消息,想着能不能问到来源,为自己也定制一个这样的“温馨提示”。
在网络上做了进一步的搜索后,我发现关于22号大幅度降温传言最早出现在2016年1月山东省部分县市的百度贴吧中,甚至有人贴出了县气象局的天气预报相关文件;在11月,类似降温传言再次出现,且突破原有的山东区域,在湖北、浙江、江西等地广泛传播。
浙江、湖北随后均通过官方网媒、日报等媒介进行了辟谣,“气象台一般不会发布10天以后的预报,请大家不要相信这类谣言。”来自浙江省气象台消息。此外,还有人扒出江西气象局在今年1月18日在官网首页公布过一个“23-26日,我省将出现1992年以来最寒冷天气”消息。
不实降温消息经过多地加工转运,最后又重新传回了消息发源地,却又扎扎实实考验了一回民众的判断力。
2.谣言从何处来?如何深入人心?
让•诺埃尔•卡普费雷在他的著作《谣言》中将谣言看作是“世界最古老的传媒”,他将谣言定义为“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信息,它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
谣言往往发端于一个模糊的具有一定社会关注度的信息源,经过人们口耳相传的方式逐渐传播开来,传播过程中大家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入自己的偏好、感情、主观判断,以至传言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成为不折不扣的谣言。
谈到“谣言”,社会学专业出身的我,首先想到的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写的《乌合之众》,他在书中颠覆了人们以往对于群体的认知,剖析个人融入群体之后,个性会被湮没,群体思想将占统治地位,进而产生一系列极端化、情绪化、 低智商化的行为。
谣言传播中群体对于消息不加分析的接受对于谣言的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甚至是“股肱之臣”的作用,群体环境中渲染的恐慌、盲从等情绪与行为极其有利于谣言实现广而告之的目的。
在网络时代,由于科技的进步和通讯成本的下降,使得谣言的传播变得更加快捷便利,也有了不同的版本,“口耳相传”有了更多的形式:贴吧、微博、QQ群、微信群、朋友圈,口头表达变成了文字形式,通过对文字的增删再加工、对图片的PS,信息的篡改与变形更加容易,在各利益相关方的合谋下,大众进入了一个圈套,并不断将其他不知情之人一并套了进去。
那么谣言具有什么特性使之如此受到青睐呢?回到文章第一部分的大降温谣言,可以做出如下分析:
● 针对广受关注话题,引君“入瓮”。在冬天这个季节,大家对异常天气、温度等问题比较关注,以大幅度降温可以极大引发人们的兴趣。
● 信息源具有模糊性,若真似假。消息中并未提及消息来源地,泛称“省气象局”;时间更是未精确到年月日,甚至月份都没有,只是单纯的“23-26日”;但对于降雪以及降温的描述看上去又很真,对注意事项的提醒也是情真意切。
● 话题带一定专业性,“科学”包装。消息采用较常见的播报模式,有专业来源(省气象局),预报的标准提法,最后的温馨提示,加之在全球气候异常的大环境下,大众自动脑补加工后,“一切皆有可能”,较难第一时间判断消息真假。
● 话题落脚点含善意,未见私心。整个消息行文站在大众的立场,提醒即将到来的降温天气,针对日常生活做了一些诸如储备蔬菜、老人小孩防冻等善意提醒,又未出现明显利益既得方痕迹(如曾经的盐、大蒜、白醋经营者)。
谣言的这些特性不但使其受到青睐、传播甚广,也使得对于辟谣显得更多困难。政府不能左右人们的思想,让他们不去相信这些谣言;网络的匿名性、话题的善意性以及谣言中未出现明显的受害者与得益者,也没有必要大动干戈一查到底。那么,对于谣言,我们又该拿它怎么办呢?只能任其逍遥,待其自动消亡吗?
3.谣言去往何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对于一些甚嚣尘上的谣言,也许你会说,“怕它作甚,官方可以辟谣呀”。对的,这也是近期大降温事件中政府相关部门透过官方媒介所做的声明,然而也出现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辟谣赶不上造谣的尴尬情况。
谣言是一种正常的社会与政治现象,它无法被彻底消灭,一个谣言的“止于智者”,紧接着的也许是下一个(批)谣言的“雨后春笋”般萌芽。但通过一定的方式,我们还是可以实现与谣言的和谐相处,当然这离不开政府、媒介、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
● 加强对于公众的常识教育。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人民网新媒体智库联合发布的《网络谣言传播及成年人认知情况研究报告》,“社会安全”占了2016年上半年移动舆论场中450个谣言类型的近一半,而涉及“科学科研”的谣言微乎其微,这表明公众更需要的是常识教育,如“气象台一般不会发布10天以后的预报”“无线路由器的辐射不如手机等电子产品”等。
● 培养媒体规范从业意识。不仅仅是目前流行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及其对应的网络媒介在面向大众传播时也不够规范,所以会出现“养生专家”在某卫视上大谈“养生经”并得到多人推荐出书大卖的闹剧。培养并强化规范从业意识,不人云亦云,不紧随热点撰写或转载无客观依据、未经证实的文章,保持媒体人的独立客观思考能力。
● 提高个人自主判断力。网络时代是一个极度开放的时代,普通民众的言论自由得到极大释放,通过加入不同群体、社交平台,可以将信息、观点、事件快速传播至一定范围。同时,个人获得信息的渠道也日益多样化,并且有信或不信的自由,一个人的信与不信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但经过多次多人的反复传播,可能集聚巨大的力量,此时个人判断力就显得极为重要,少一些拿来主义,多一些责任感,才能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对于谣言的形成多一些了解,遇事多想一想,对社会多一些责任感,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谣言就可能成为历史,未来可以“拥抱”的谣言也会越来越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