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论题
本书以部分敦煌、吐鲁番汉文文书的研究为中心,探讨与“东西方贸易担当者”有关的丝路实况,旁及“白银之路”及“香药之路”。
(二)选题缘起
1984年樱花时节,又是因为一种机缘,我有幸得读池田温先生早年发表的《世纪中叶教煌的粟特人聚落》一文,深受启迪。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访问研究期间,在池田先生启发下,由是,对丝绸之路的真情与奥秘进行了良久的思考,而这时所亟欲探明的问题,则正是池田先生为作者点破的“东西方贸易的担当者”这一课题。
(三)写作目的
本书不是对丝绸之路历史的面面俱到的解说,而只是以一部分有关文书资料和部分考古发现为骨架的二重参证的研究记录。
(四)内容结构
拜占庭-波斯-突厥、粟特。
(五)观点
前已述,本书讨论“东西方贸易的担当者”,主要是着眼于沙碗在《西突厥史料》中业已揭出的6至7世纪拜占廷一波斯一突厥、粟特这个大三角,其时最活跃的队商是作为商业民族的粟特人。
(六)结论
前已述,本书讨论“东西方贸易的担当者”,主要是着眼于沙碗在《西突厥史料》中业已揭出的6至7世纪拜占廷一波斯一突厥、粟特这个大三角,其时最活跃的队商是作为商业民族的粟特人。
姜伯勤老师的《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体量并不大,但是内容却是小而精的。
自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以来,对其的研究不断深入与扩展。成为国际上较为重要的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而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欧亚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今天,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则更具价值。
而这本书,则是从丝绸之路的贸易这一视角入手,以吐鲁番、敦煌这两个丝绸之路重镇出土的文书为主体材料,夹杂其他文献及实物资料,讲述了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主体——拜占庭、波斯、突厥、粟特,对其的贸易、文化、信仰等都做了很多探讨,虽然内容并未包罗万象,但是主干仍存,很好地对吐鲁番、敦煌文书所见的上述诸国家、民族进行了梳理。遗憾的是,由于研究范围限定,诸如佛教文化等重要内容并未过多涉及,主视野也大多局限在中国境内。但是受现实条件及个人精力所限,想有一本包罗万象的丝绸之路著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从各个领域进行研究。
文中针对粟特人和祆教以及佛教和商品的相关研究让我开始思考贸易与宗教传播的关系,究竟是贸易促进了宗教的传播,还是宗教对贸易有促进作用。并且,当外来宗教进入当地时,需要有一个适应化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有趣的。它会在图像上有怎样的体现?或许还需要更多材料来证明。
总之,姜老师的这本书,脱离了传统的视角,从丝绸之路的贸易主体去看待出土文书,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并且对中外文献的熟练运用也让本书具有较多的可读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