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的标签,从“作家”“赛车手”到如今的“导演”,“三条腿”走路的他显然能体味每条道路上的哲学,以及不易。可以说,他的人生把“三角形稳定性”这个数学上的逻辑,进行了一种新的诠释。
1999年,一篇题目叫《杯中窥人》的作文红遍全国,获得了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让那个时代所有的中学生心中产生了羡慕嫉妒恨。这是韩寒的成名作,那时他才17岁。而这次获奖的更大的意义是,掀起了一项事关教育模式的全民大讨论——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专才?
第二年,他就出版了长篇小说《三重门》,重新定义了青春文学。在这之前,想走文学道路,是要在王牌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的。这位年轻人用几套乱拳打死了老师傅,开启了属于80后的时代。
然而,仅仅三年,他在文学之外又找到了一个新的兴趣点,玩起了赛车。经过几年的训练,到了2009年,在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中,他获得场地和拉力的双料年度总冠军,这在之前的中国职业赛车史上还从没出现过。
期间,他的书籍销量也一路飙升,首印基本都在40万册以上。凭借这些成就,2010年,他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并且入选了“全球最具影响力一百人”名单。他的得票数将近百万,位居第二,超过了一起入选的奥巴马、比尔•盖茨等人。
也就是这一年,他还主编了一本杂志《独唱团》,希望能在这个浑浊社会中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可惜只出了一期就停了。之后,他改变策略,打造了“one”电子杂志,可以说是最早的自媒体平台。那时候,微信还没有如今这么红火,公众号也没起来。
对于一个标志性的文化人物来说,要想更大范围地影响大众,还是少不了电影这个媒介。所以,2014年,韩寒又自编自导了电影处女作《后会无期》。尽管影片在叙事上有些松散,但黑色幽默和荒诞现实的调调,是与他的文字风格一脉相承的,依然犀利,依然新奇。
影片没让他的粉丝失望,最终获得6.2亿票房,在年度票房榜上位列第10,超过了《银河护卫队》《霍比特人》等好莱坞大片。
为什么韩寒能做到这些,是仅凭才华吗?他在拍摄第二部电影《乘风破浪》时的一些做法,或许可以给出答案。
在开机仪式上,没有传统的烧香和揭红布的做法。当制片主任带着主创们去寺庙做早课,祈求平安时,他在屋子里蒙头睡大觉,谁也叫不起来。但是一旦开机,正式拍摄时,他就成了全组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人。
因为他一直贯彻着人生的一项原则:不做无谓的社交,不做不喜欢的事。而开机仪式就是他认为不必要的社交活动,他要把时间用在那些能体现生活质感的事情上。比如,他经常开着车,带着朋友,在故乡亭林镇和上海的各处小镇转悠,去观察时光对这些地方的打磨。
所以,不管是他的小说,还是电影,总有一种深厚的情怀蕴含其中。他不是一个只顾向前奔跑的成功者,而是边走边感触时代和回望故去的文艺青年。
2002年的时候,他出版了一本小说《像少年啦飞驰》,是当年最畅销的书,故事讲的是一群青年的叛逆故事。而这么多年过去,韩寒依旧是那个飞驰在路上的少年,只不过以前的“叛逆”,现在变成了一种对过往的“挑战”。
今年,韩寒又拍了新片,就取名叫《飞驰人生》,像是对那部小说的一个回应,不过电影讲的是赛车手的故事。从公布的阵容来看,有沈腾、黄景瑜、尹正、尹昉、田雨、腾格尔、赵文瑄、张本煜等,有点“老炮与新人齐飞、谐性与魔性共舞”的意思。
我一直觉得沈腾是这几年中国少有的个性化喜剧演员,他那种脱胎在无厘头,又结合了冷面气质的表演,自成一派,刚好能与韩寒的黑色幽默形成对照。希望这一次,他能把韩式影片里那种特别的幽默感觉传递出来。
《飞驰人生》定于大年初一上映,还有7个月,到时就看他们怎么飞起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