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经看到一些问题,但是你并没有打算去改善它?” 也许是职场、感情、健康等等问题,一些你认为不正确的事情。但是已经养成了习惯,习惯性容忍、忽略、无奈、甚至习惯性犯错?
在开始前先将一个故事:一个朋友和我讨论过一些职场上的问题,他的问题,“我觉得很多事情不正确,主管的这样的决定不对。” 他提到的问题包含了团队运作方向、组织安排等等,认为者中间出了很多问题。
“那你觉得应该这样做?”我问,于是他回答了他所认为的正确做法,听完后我认为非常有道理。
“那么你为什么没有按照你说的方向去推动呢?”我又问到。
“我认为这样不好。”他说。
和大多数人一样,遇到问题时,他会在乎对方的感受、主管的个性、老板的个性、组织的问题等等,但是无论中间想到了多少答案、有多少不满和疑惑,最终他的选择都是放弃。
隔了几天,又有另外一个朋友,和我聊到了他创业团队的问题。“我觉得另外一个部门的合作提案,感觉都没有什么帮助,单纯在找麻烦。”
她作为其中一个团队的负责人,对于上级的决定觉得很困惑。开始觉得被其他部门抢资源、争功委过,导致他工作气氛低迷。
后来,我对两位朋友都说了同样的结论:
“就是公事而言,我认为你应该执行你所觉得正确的事情。毕竟那是经过你的思考判断而来的结果,而且就结论而言,你的这样做是对大家都有好处。不应该没有就在大脑中放弃了。”
“就你自己而言,我也认为你应该去执行。如果你不去执行你所认为正确的事情,在职场上你就不能快速成长。如果不能快速成长,那么这个公司根本就没有你留下的价值,就算你失败了,至少也会知道别人反对的原因,从中活的成长。”
上面这样的两个案例,虽然是不同公司、不同产业,但是类似的状况其实几乎都在我们每个人身边上演。
他们遇到的不外乎几个问题:
1、没有把重点没有放在自己的个人成长上;
2、害怕失败、风险、指责,也因此衍生出情绪,用错误方式解决问题或逃避。
最近看了一本很畅销的书籍《原则》,上面的很多原则和方法让我感触良多。在我的思维中,原则含义就是:在这个抽象的世界中,真正客观正确事情,包括价值观、处事方法等等。
通过“原则“解决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做出更加正确的判断?
做出正确的判断,可以让自己不断的成长,但是这个确实很难,比方说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判断到底是否正确客观?
《原则》作者达利欧,是全是最大对冲基金的管理者,他管理的资金总额超过了1500亿美金,而作为对冲基金的管理者,就非常适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如何做出更加正确的判断?” ,因为对冲基金这种资产管理工作是“只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就有巨大报酬“的商业模式。
因此他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除了用在他的对冲基金投资策略和公司组织外,也用在人生与工作生涯中。
事实上,我觉得这些问题总结出来就是:人性是否阻碍了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原则》书中提到的概念很多,分享我感触最深的两个概念,这也是职场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原则1 保持公开透明、追求真实
在公司内部,任何事情问题都应该完全公开透明,如有错误也应该摊在台面上,并确保问题被解决。这件事情很困难,大多数人都喜欢隐瞒错误缺失,但它必须变成一种文化,问题才可能被看见。
以作者来说,他认为做出正确的判断有几个步骤:
1、首先要有好的信息来源:作者找了一批全世界最聪明的人到他的公司(钱多就可以任性),而且把他们的特质全部量化,打分数的概念。
2、通过公开透明,来排除其他不必要的信息:如果有一批聪明人,但是大家都不愿意说真话那就没有用。因此,要建立让大家完全说真话的环境。(他的公司每个角落都有摄像机,同时拍照和录像你说出的每一句话,我知道这看起来有病,但是他真的是这样做的)。
3、让有冲突的好意见彼此碰撞:把各种意见的看法和细节公开,让所有人都能够从其他人的角度去看事情,用更加客观全面的思考去做出判断。
作者认为透过这种系统化的方式,更能够持续做出正确的判断。
原则2 确认遇到的问题,并且不要容忍问题的存在
在职场中大多数人对于有问题的事情容忍度是非常高的。对于问题的容忍,背后通常有很多原因:为了绩效、为了不伤和气、为了怕麻烦、以前就是这样做、为了节省成本等等...
基层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没有权利,进而选择追求安全而妥协。在事务上,公司从基层到高层,习惯刚好截然相反。
基层员工和中层主管因为站在第一线,因此容易确认遇到什么问题,但是大多数人对问题几乎都是能够容忍的。反之高层领导们,通常完全不能容忍问题,遇到问题就倾向于尽可能解决,但是他们离基层太远,几乎无法确认什么是真正问题。
有个寓言故事叫做《豌豆公主》,故事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张床上放了10层的床垫,床垫底下放了一颗豌豆,一般人来睡了不会觉得有差别,但是有位公主睡了一晚上就觉得全身不舒服,好像床下有东西。
这个故事背后隐含的道理就是:敏感度高和容忍度第,其实是追求卓越的必备条件。乔布斯创建苹果公司就是最好的案例。
我对《原则》一些看法和心得
在看完书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如要解决人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不只是这些作者列出的正确但非常琐碎的原则条目,而是更加高层次的思考方式。
目前想法不一定非常正确和精简,但是也可以引发一些思考:
人是介于动物和机器之间,我们和它们有相同,也有差异。
1、动物靠情绪运作,而机器靠规则运作
人类天生的构造和心理,以及DNA反射都是和动物没有差别的,而且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展现出的是动物性。动物性的优势是,对于确保生存、追求安全感有极大的帮助,情绪本身就是一种安全机制和沟通的工具,比如说工具感就是为了保证我们活得更久,悲伤和愤怒是为了向别人传达一些信息,但是动物性是即时性的,对于未来长期报酬与效益就没有那么重视。机器则刚好相反,它重视的是稳定性,他没有任何情绪问题,只需要简单的规则且持续运作的动能,它就可以保持稳定产出。
2、人追求成长,但是成长的力量本身就介于动物和机器之间
有个重要前提,是假定人生追求的是让自己不断进步,对于这个世界更多认知、让自己层次不断提升。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制定出各种原则,帮助我们达到目标。对于各种不同问题,我们都可以把它分为哪些是动物性的问题,哪些是机器性的问题?
动物难以成长,原因在于它们在生存和安全上花了太多力气。
举例来说:一个在职场上为了确保安全生存的人,有可能通过说谎、拉帮结派、勾心斗角来确保自己的地位和收入,这也是一种动物性的展现。这种动物性的特点就是,为了不断优化自己的生存,而且面对失败和挫折也能起死回生,就会仅限于短期的眼前利益,因此无法有长期的成长。
机器也是难以成长,原因在于机械化的规则就是它的极限,而且没有处理风险和意外的能力。
举例来说:一台生产线上的机器,只要你不去改变它的设计,好处是它可以长期产出,而且能力永远保持一致,但问题是只会有意外,且不会有自我优化,目标难以调整改变。
对于人来说,有人丛小的目标就是考进好的大学,因此他会不断努力重复学习,每次都能考得好的成绩,最后北大毕业,却不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也无法找到人生的目标,这就是犯下了机械化设定的错误,错误的机械设计,就算有完美的纪录去执行,也只会产生没有意义的结果。
人生追求成长,是一种长期稳定且持续改进的过程,可以把它当成会机械化自我改进的系统。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天生做的每一件事情,很有可能都是处于动物性的情绪反射,我们往往浪费许多能力在确保安全和生存上,而让自己卓越,其实就是在抛弃情绪尤其是恐惧,并且追求机械化,但是又并非完全成为机器的过程(为了有了动物性的反馈机制,我们才能优化我们机械性)。
客观思考动物性和机械性的差异,是否就能产生原则?
例如作者将公司打造成完全透明、让最优秀的人可以共享意见以及交流思考,比如说在打造组织架构上,为了达到成长与正确思考这一目标,作者除了列出了许多原则外,也提供非常多机械化的辅助手段,“文化”、“选人才”、“会议集点器”、“棒球卡”等工具,为的就是从人性中解放,让你的思考从动物性拉到更加偏向机械的层次。
当我们遇到问题和陷入某种情绪时,先暂停一下:
第一步:现在是否陷入了动物性的情况呢?
第二步:若追求长期的成长,是否需要一些原则来解决当下的问题呢?
格局商学院 王沿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