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这样的场景:
比如,为了掌握英语这门技能,你每天花费一两个小时去背单词,但几个月之后却发现,之前背过的词都忘了。
再比如,很多人都有睡前阅读的习惯,但不乏其中有一些,不是翻了几页就睡着了,就是读完一本书之后,根本没办法概括书里到底讲了哪些内容。
那么,为什么浪费了时间却没有学会呢?关键就在于:你使用了最低效或者无效的学习方法。
其实从学生时代开始,我们所接触的学习方法通常都是死记硬背,比如,学英语的时候老师会告诉你:记住这个单词,你的英语就学会了,但实际上,学习英语的关键是要掌握这门语言背后的逻辑。
《有效学习》这本书的作者也说:学习不是死记硬背,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强不强在于他有没有掌握知识背后的思维逻辑。
所以,今天我想分享的是高效学习的本质:学会正确的思考。
一、 在设定目标的时候,该如何思考:
大多数人都知道,目标要量化才有可能被实现,但是在目标被量化之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步骤是对阶段性目标进行调整优化,跳出舒适区,找到自己学习的“机会窗口”。
在认知科学中,机会窗口指刚刚超出你现有知识的边缘,刚刚超出你舒适区的位置。
那我们怎么找到这个机会窗口呢?
答案是用“元认知”来进行思考。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当你对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行为进行分析的时候,你就是在启动自己的元认知。
举个例子,比如阅读的时候,大部分人往往读完一本书,就忘了书里讲的是什么内容了,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启动元认知对自己阅读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思考。
而当你用元认知去读一本书的时候,整个过程应该是这样的:我刚刚读的这段内容和前一章的内容有什么关联?为什么作者要在这一部分讲这个东西。
通过启动元认知,你就可以知道自己对这本书到底掌握到了什么程度,哪些部分完全理解了,可以放下,哪些部分需要加强研读。根据这个反馈,你就可以调整自己下一阶段的目标。
二、在深入学习的时候,该如何思考:
有效学习的核心就是对事物内在联系的思考。真正导致人与人之间知识水平差异的,往往并不是知识数量,而是你有没有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要想精通一门专业,你就需要对这个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
怎么做呢?两个方法,“推论假设”和“类比推理”
推论假设说白了就是利用假设的方式,引导人们进行推理。推理能够有效训练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最简单的推理方法,就是推论假设。也就是说,你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假设提问。
举个例子,当乔布斯想弄清楚某种想法背后的逻辑时,就会进行假设问题。比如,他常常会问手下的产品经理:
“钱不是问题的话,你打算做什么样的产品?”
“如果要砍掉一半功能,你回怎么办?”
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都很具有启发性,会促使被提问者对自己所在做的事情产生更加系统化的认识。
类比推理则是通过比较的方式进行学习。而类比的好处呢,就是可以让你迅速理解一个你本来不熟悉的事物。
举个例子,李叫兽是如何通过类比的方法理解晦涩难懂的知识?比如,当李叫兽读书看到一句话:人的爬行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作为普通人,这句话我们看一眼可能就过了,但李叫兽研究了一个多小时。他强迫自己必须要找出现实生活中的几个案例来佐证这句话的正确性。
比如,他想到了iPod曾经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这句文案之所以绝妙就在于实践了“人的大脑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视觉化的信息”那句话。通过推论假设和类比推理的方法,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事物背后的深层逻辑,并快速熟悉自己本来不懂的知识。
如果你在学习过程中能坚持使用这两种方法,一定可以慢慢建立起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把所学的知识从底层逻辑到表象都融会贯通。
三、在回顾反思的时候,该如何思考:
回顾与反思是一种思维习惯,也是推动知识更新迭代的终极法则。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关键词:慢思考。
慢思考,顾名思义就是放慢思考速度。有一句名言,叫“慢就是快”。纪伯伦有句名言说:乌龟比兔子更能多讲些道路上的情况,阿尔卑斯山口的路牌上也写道:“慢慢走,欣赏啊!”学习过程同样如此。
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该如何进行慢思考呢?举个例子,记录学习日志就是强迫自己慢思考的过程。你可以在每天的学习结束之后,坐在书桌前,不要用电脑,用纸和笔来记录并回忆:我今天都学了什么?我学到的知识都用到什么地方了?我理解的对吗?还有更好的学习方法吗?等等。
记录作为一种媒介,会减慢我们的思考过程。所以,在反思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人还会利用录音,录视频的方式,帮助自己有意识地进行改进。
学习是一种深层次的思维活动,爱因斯坦说过“未经思考的知识都不是知识”,所以学习的时候,别忘了这是一场迭代思维的活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