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A的六度空间题:
地址:请点击
“六度空间”理论又称作“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这个理论可以通俗地阐述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如图所示。
“六度空间”理论虽然得到广泛的认同,并且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数十年来,试图验证这个理论始终是许多社会学家努力追求的目标。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样的研究具有太大的局限性和困难。随着当代人的联络主要依赖于电话、短信、微信以及因特网上即时通信等工具,能够体现社交网络关系的一手数据已经逐渐使得“六度空间”理论的验证成为可能。
假如给你一个社交网络图,请你对每个节点计算符合“六度空间”理论的结点占结点总数的百分比。
输入格式:
输入第1行给出两个正整数,分别表示社交网络图的结点数N(1<N≤104,表示人数)、边数M(≤33×N,表示社交关系数)。随后的M行对应M条边,每行给出一对正整数,分别是该条边直接连通的两个结点的编号(节点从1到N编号)。
输出格式:
对每个结点输出与该结点距离不超过6的结点数占结点总数的百分比,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每个结节点输出一行,格式为“结点编号:(空格)百分比%”。
输入样例:
10 9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输出样例:
1: 70.00%
2: 80.00%
3: 90.00%
4: 100.00%
5: 100.00%
6: 100.00%
7: 100.00%
8: 90.00%
9: 80.00%
10: 70.00%
分析
在这个问题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利用图的广度优先遍历。对每一个节点进行一次广度优先遍历,统计length不大于6时的节点个数即可。
唯一的问题就是,节点个数达到了10^4,直接定义如此长的数组会导致运行错误。原因是在方法中直接定义的,而方法区和栈的大小通常很小,即使是本地机都不一定能运行,更不用说评测环境了。如果一定要这样用,那解决办法也很简单,把数组拿出来定义为静态即可。
这是因为全局变量定义在函数体外部,在全局数据区分配存储空间,且编译器会自动对其初始化,全局数据区要大得多。
我的答案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n,m;
static int a[10001][10001];
static int queue[10001]={0};
static int flag[10001]={0};
scanf("%d %d",&n,&m);
for(int i = 0; i < m; i++)
{
int x,y;
scanf("%d %d",&x,&y);
a[x][y]=1;
a[y][x]=1;
}
//输入完成
//对每一个节点进行
for (int i = 1; i <= n; ++i) {
double count=1;//计数器
int length=0; //记录长度
int p=i;//指向一层的最后一个节点
int h=0,t=0;//队列
for (int k = 0; k < 10001; ++k) {
queue[k]=0;
flag[k]=0;
}
queue[t]=i;t=(t+1)%10001;//进队
flag[i]=1; //标记已访问
//遍历i长度小于6的子节点
while (h!=t&&length<6){
int x=queue[h]; //取下
h=(h+1)%1001;
//遍历x的子节点
for (int j = 1; j <= n; ++j) {
if(a[x][j]==1&&flag[j]==0){
queue[t]=j;//进队
t=(t+1)%10001;
flag[j]=1; //标记访问
count++; //i的计数器加1
}
}
if(p==x){ //如果x是层尾节点
p=queue[(t-1)%10001];
length++;
}
}
double ratio=count/n;
printf("%d: %.2f%%\n",i,ratio*100);
}
return 0;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