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微未壮长,火老尚馀烬,古诗六首,解读秋暑
古代秋暑的诗,常常有金和火交替出现,给人流火烁金的那种炎热感。但是实际上身边的物质,是很少有火和金的,古人为什么经常在早秋时节用到“火”字和“金”字呢?
这实际是上古的最古老的划分客观世界的一种理论,将世界的物质和性质,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称为五行。后来又延伸到各种事物存在的状态和变化,互相消长依赖。
比如季节的划分,是春天属于水,夏天属于火,秋天属于金,而冬天属于木。春天多水的滋润,夏天多阳光炎热,秋天属于质密成熟的季节,归划到金,而冬天则藏温暖于木。那么有人看出问题来了,四季当中没有土啊,当然古人将农历六月单独划分出来,成为一季,六月属于土。祭祀土地之神,多选在六月,因为此时土地最为湿润膏腴,有土润溽暑的成语和说法。
那么传统夏季仍旧称为火,秋季称为金。
但是早秋季节,夏季离开,但是炎热依旧,甚至更为暑热,如在火中,而秋天虽然到来,那种属于金色的爽朗仍旧低微,仿佛被压抑伏藏,而传统的时段三伏,也有着金伏的含义,就是属于秋天的“金”气,在伏藏。
于是就出现了早秋,人们用火老金柔,或者火老金微来形容夏秋时候的气候变化,也特指秋天的暑气。因为属于夏天的火还在,属于秋天的金,尚在变化成长。
“递啸取遥风,微微近秋朔。
金柔气尚低,火老候愈浊。
熙熙炎光流,竦竦高云擢。
闪红惊蚴虬,凝赤耸山岳。”中唐 · 韩愈 纳凉联句节录
在晚夏早秋的炎热里纳凉,韩愈写此时的暑热。
我站在山顶,渴望那从远方飘来的凉风,这个时段是夏秋之交,靠近了秋天。
那属于秋天的金气尚柔软低微,而属于夏天的火,仍旧发威,越老越酷,热气浑浊。
我看到天上的太阳,流布炎热的光芒,连天上的云都是令人惊恐红色。
那太阳红色的烈焰,照在如龙的树梢上,那陡峭的山峰被太阳和霞光,照耀成赤红。
如火燃烧。
这首诗,写出了晚夏早秋,那种骄阳照射山峦的炎热红赤感。当然体感也不好,虽然是纳凉,但是觉得热浪郁闷浑浊。
自韩愈之后,火老金柔,用来形容秋天的暑热。
“金柔火老转清商,已近蟾华冉冉光。
尚有微云遗暑湿,不妨森木作新凉。
壶中自有洞天阔,物外每同春日长。
愿得身藏箕斗内,白蘋红蓼水云乡。”宋 · 曹勋《台城杂诗七首 其七 》
这是宋朝秋暑在高山纳凉的诗。
秋天来了,但是正是火老金柔,暑气深重的时候,能够微微感受到凉风,让人期待秋夜的皎洁的月光。
那天上还笼罩着云朵,所以依然暑热,湿气重,好在这是山林。山中森森的树木,可以降低温度,感觉凉意。
我愿意在这里修行或者长醉,灵魂遨游物外,达到心静自然凉,秋暑也如春天的那种感觉。
我愿意在这里,化身星斗,灵魂徜徉在有着蓼花苹草的水云之间。
实际上这写的是高山避暑的美好。但是在山上,仍旧能够感受到那种暑气的存在,只不过比城市多些旷达清凉。
“老火倏巳尽,金行殊未刚。
弱枣渐可剥,七月犹骄阳。
赤日不可向,白汗惊流浆。
谁将穷谷冰,为我濡枯肠。”北宋末 · 周紫芝《秋暑卧病示庄簿》节录
周紫芝在生病,当然什么病不详。且是卧病,要么属于肠道疾病,要么属于咳嗽。
这大暑天病着,更是难受。
虽然夏天忽然离开了,秋天到来,但是属于秋天的金气,还没有成气候。
你看看,那树上的枣子已经累累长大,次第成熟。但是这早秋七月,还是这么酷热的骄阳。
根本不能走在太阳里收枣,因为一动,那身上的汗就如同浆水一样淋漓。
而我已经很长时间吃不下东西了,谁能为我去深谷山洞,找寻一点冰,让我能降下体温,润泽一下肠胃啊。
说是夏天走了,可是暑热没有走,秋暑高温。
周紫芝想必身体有炎症,外界高热,身体高烧,人病得都要崩溃了,最渴望极致的冰,解除秋暑和体热。
宋朝都市倒是随处都可以买到冰,但是在乡村,这就是梦了。
在没有抗生素的古代,暑天生病,极有可能断送性命。我非常同情他渴望吃冰的感受。
“金微未壮长,火老尚馀烬。
可怜茅舍翁,瞑目困藉躏。
萧萧得一雨,天气颇清润。
岂惟爽襟灵,亦足祛疾疢。” 南宋 · 陆游 《雨后极凉》
这是秋暑中的陆游,终于盼来了一场雨。
那秋天尚浅,金气凉气还没有壮大,那夏天的火,虽然老了,但是炎热如同火的余烬,将人烘烤。
可怜我住在茅舍里,只能闭着眼睛养神,对抗秋暑。
实际这个可怜,是陆游主动的选择,他本是高官,又有俸禄,本来可以在城里养老,但是他最终回到农村,买下薄田和耕牛,自己住一间茅舍,经常下田,他这样做,是给子孙榜样,不追慕富贵,踏踏实实做耕读人家。
陆游的伟大在于践行。他选择吃这样的苦,选择在清贫的茅屋里和普通百姓一样,度过最炎热的夏秋。
也正是如此,一场自然而来的早秋的雨,让他有着细腻感人的欢喜。
他欢喜这雨后的清凉,不仅可以解除暑热,也让许多暑热造成的疾病,缓解或者痊愈。
他是农民的姿态,却用诗人的笔,记录了最真实朴素的生活和体感。
他让我想起一切利他的伟人和贤者,主动吃苦,和劳动人民站在一起。
“火老金柔暑告残,乘凉正好望西山。
秋声来处无寻觅,只在窗前竹叶间。” 宋 · 俞桂《初秋》
秋天到了,暑气也逐渐会远去,但是残暑依然是暑,秋暑高温往往胜过夏暑。只是从人们的心理上来讲,再热的暑气,也蹦跶不了几天了。这肯定是种安慰。最热的天,迟早会过去。
因为热极,才会乘凉。
所以这个早秋的黄昏,他在院子里乘凉,正好对着遥远西山落霞。
立秋之后,晚间往往会凉快些,这是因为太阳南行,昼夜温差拉大,或有西风,或形成对流风。此时的风,叫作凉风,因为吹走空气中的湿气,使人凉爽。
秋天此时并不浓重,只有窗前摇曳的竹叶簌簌响,让你感觉到了一点秋声秋意。
但是这已经极好。因为竹林不但能够降低温度,而且还能扩大风势,是天然的空调。
而渐渐收尽空气中水分的风,此时和夏天不同,因为声音是脆的,带着特殊的秋天的风味。
“我闻南越非炎洲,四时皆春客可游。
岂知我来天时变,但有火老无金柔。
祝融呵气朱鸟吐,沃焦登罢汤池投。
治病非造轩光灶,攻城乃试猛火油。”清 · 袁枚《端州苦热行 》节录
端州在广东肇庆。69岁的袁枚,有个弟弟是端州知州,于是这年立秋之后,他前往端州。结果去了就后悔。因为他遭遇了最炎热的秋暑。
我听说南越并非炎热的气候,他们都说那里四季如春。
哪里知道我来的时候,气候就变了,只有夏天的火热,没有秋天的温柔凉爽。
那天上如同火神呵气,火鸟吐火,先是炎热,然后是暑雨熏蒸。
我就是要治病,也用不着这样大火的炉灶,给自己熏蒸热煮啊。
那炎热的气浪攻城略地,仿佛在火上浇油。
只能说袁枚遇到了极端天气,因为广东怎么也不会有长江沿线的四大火炉热,但是极端天气,是个例外。
对于接近七十岁的老人来讲,这样的酷暑,的确是折磨。本来打算在四季如春的地方避暑,结果领受了南方早秋的一次水深火热。
火老金柔,在古诗中形容早秋暑热,有着五行文化的传统,也有着早秋金与火热感和审美。
火老金柔立秋天,力避秋暑向凉天。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