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488495/fd69c92ff80cf2fc.jpg)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无问西东》不是那种非看不可的影片,一是在豆瓣上的评分不算高,二是演员阵容不是很喜欢。演技在有的人手里是越用越耐看,而在有的人手里是越用越过头,失去了自然。而这里面正好有这样用过头的演员,演技浮夸令人尴尬。巧的是这里也有想看的演员,演技令人回味无穷,或许这样的组合能碰出火花,于是就带这样的情绪去了影院。
电影一开始没多久就感觉不对劲,这到底在说什么?非得等到影片结束才知道是用了四个不同时期的故事,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串联在一起。除此之外,四个故事本身就没有有任何关联。
所以一开始开了四个故事的头,中间部分叙述四个故事,最后通过人物之间的时代关系把这个故事联成串,因为这样就可以营造出乎意料原来是这样的情绪,实际上是让人莫名其妙,尴尬不已。原因就是四个故事太短了,说的太抒情,画面又没跟上,然后四个时代之间跳跃的太厉害,一下子就开始了,又一下子就结束了。
后来看了评论,才知道是一部向清华大学百年纪念献礼的电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理解导演所追求的宏观雄伟,展现百年沧桑,立足于现实而回顾过往云云,这种固执的标准。可惜有些电影能把一个故事讲的耐人寻味就不得了,更何况要时候四个,在这一方面《芳华》就显得细腻很多,也更有嚼头。
生命有限,浩瀚无穷,唯有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这只是电影的台词,可是说出来干巴巴的,在画面里看不到,也体会不到。
还有就是人物心态上的变化,也是很突兀。
例如,即便被告知“农夫与蛇”的故事,张震依然选择援助穷人。即便被母亲恳求不要参军,王力宏依然当上了空军,即便被诬陷,被批斗,章子怡依然站在台上不屈的笑着。
可是为什么张震的想法会变?为什么王力宏会违背母亲意愿?为什么都被批成这样了还笑的出来?这个为什么,也就是所谓“人物心理动机”,是比行为更应当注重的部分。
电影对此的处理十分单薄,仅仅用几帧战争里遇难的百姓镜头,这就成为了主角弃文从军的理由。仅仅因为听了一个故事,便转变了念头。
这些理由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在情感上,它是极其空洞的,因为它没有通过内化的形式,深入主角内心去告知观众,让他们体会一个复杂,厚实的心理变化。
最后就是“强行抒怀 ”,所谓人生,历史,根本没讲出个所以然来,那么就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比如有这么一段,一个战乱里的村庄靠空军投食救济生存,有天飞行员因故没来,孩子们都很饿,天上还下着雨,场面十分凄惨。
这时候外国神父突然悲悯的喊了一声:“孩子们!让我们唱歌吧!唱歌能忘记饥饿!”
于是就开始唱起歌来……摇镜头……然后配上一段特别悲壮的史诗音乐……
对,这一段,甚至其他的场景也让我产生类似的体验,导演想表达某种情绪,结果却是让我尴尬的浑身都是鸡皮疙瘩。
本来还担心演员的问题,到头来却是导演的表达欲望,完全盖住演技带来的尴尬,最喜欢还是米雪那一段,米雪不亏是老戏骨,拿捏得准,让人感受到无比的真实,有这样的母亲,人生一大幸也。我相信,真正的富家子弟都隐藏这严格的家规,而只有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才能把内心财富承接下去,而不仅仅只有身外之物的金银财宝。
总得来,我看完之后,感受是无问西东,导演的目的达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