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第二次学习《道德经》,再次看到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刚好和我同期做的卡牌教案的投射理论匹配上了。
什么叫投射呢?
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外界的人事物看到自己的心理动态。也就是说,外界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搞懂这些话,花了几年的时间。
通过卡牌的使用,我慢慢看到很多真相。通过图卡和字卡,看到喜欢的部分其实是理想我的部分,希望自己拥有的。看到不喜欢的部分其实是自己厌恶的、排斥的、不想要的部分。而事实上,不管是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都是自己真实所拥有的。
用《道德经》来解释,当我们看到美的时候,是希望美好的,不代表自己就达到了心目中的美,如果是心目中满意的样子,就不会被看到了,因为潜意识已经承认拥有了。而一旦界定为什么东西是“美的”,就一定会有相对应的“丑”出来。同样有善就有恶,有无就有有,又高就有低,有前就有后,有长就有短,有音就有声,有难就有易……
而每个人身上,美丑、善恶、有无、高下、前后、长短、难易等都是同时存在的。
我们常常不喜欢别人骗人,事实上不喜欢自己骗人(自己不能完完全全做到不骗人);想让别人善良是想让自己善良(内心知道自己不能完完全全做到善良);不喜欢别人做坏事,是不喜欢自己做坏事(同上);想让别人尊重自己往往是不允许自己不尊重别人或者要求自己做到尊重别人(同上)……
这些内容可能你感觉枯燥或者费解,像绕口令一样绕来绕去。辩证主义不就是这样的吗?实际上,辩来辩去,辩的都是自己。
有一次,儿子和我争论,说:“你不要想让我和你一样那么自律。”我说:“有吗?”儿子说:“当然有了。你想让我和你一样5点多就起床,起来看书学习,那是你的习惯,不是我的。”
当时我还有点生气,“难道这样不好吗?不是让你更好吗?”现在明白了,我是想让自己更加自律,在要求自己自律时就看到了别人的不自律。其实,“自不自律”本身与提出“自律”的人有关,与别人无关。我们却常常把自己的内心投射在别人身上。
明白了吗?看张图吧。
请回答:
你看到了什么?
哪里最吸引你?
看到的感觉是什么?
喜欢哪里?不喜欢哪里?
为什么?
OK!如果你有兴趣探索自己,就请在留言区回答这几个问题。我将和你一起看到真实的你自己。
原来2500年前的老子就懂得了现代人叫做的“投射”,老子早就告诉我们,凡是我们我们从外界看到的自己身上什么都有,而一旦给它命了一个名,其实已经不是本身了,一旦有了评判,那就一定有相反的一面,而评来评去,其实评的就是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