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在社会的大熔炉里推推挤挤,相信你早已对于这一点了然于胸。
清醒思考永远是奢侈的,情绪主宰理性的情况总是更为常见,毕竟我们都是连骨头带肉一百来斤的human being。
那么在我们非理性的时候,就急需一个简单粗暴有效果的方法——将容易犯错的思维漏洞列出一个清单,做决定的时候,点开印象笔记扫一眼。
以下七个最容易忽视的思维漏洞整理自《清醒思考的艺术》(作者: [德]罗尔夫·多贝里)。
01 互惠偏误
你为什么不该让别人请你喝饮料
互惠古来有之。它的基本含义是:“我帮你,你帮我。”这是一种出色的生存策略。互惠是风险管理;没有互惠,人类——还有无数种动物——早就灭绝了。
但互惠也有可恶的一面。
如果一对友善的夫妻邀请你和妻子去家里做客,去了之后你们的聊天并不愉快,你和妻子坐如针毡,可是你们的朋友却很愉快。作为一种回馈,你和妻子也邀请了这对夫妻到家里做客。你来我往的强迫带给了你们枯燥的夜晚,但你的朋友却显然不这么想,几星期之后他们又提出了一次邀请。
我能想象,出于纯粹的互惠义务,很多人多年来定期相聚,虽然他们可能早就巴不得跳出这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了。
耶稣曾经说道,要求将另一面脸也伸给攻击者,也就是打断恶性循环,但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互惠这一理念已经在我们脑中顽固地存在了一亿多年。
最近,一个女人向我解释了她在酒吧里为什么不让别人请她喝饮料:“因为我不想要这种跟他上床的潜在义务。”这样做很明智。
我寄几个儿画的插图02 确认偏误
干掉你的宠儿
确认偏误是所有思维错误之父——它倾向于这样诠释新信息,让它们与我们现有的理论、世界观和信念相兼容。
换句话说:我们会自动选择过滤掉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的新信息。
这是危险的。
赫胥黎说过:“事实不因为被忽视而消失。”但我们恰恰是这么做的。
该死的是认识不到确认偏误。
互联网让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志同道合者。我们阅读支持我们理论的博客。新闻个人化使得相反的意见根本不会出现在我们的电脑屏幕上。我们越来越多地活动在思想一致者的社区里,这更加加深了确认偏误。
我们怎样才能保护自己呢?
作家亚瑟·奎勒·库奇的一句话很有帮助:“干掉你的宠儿。”他的这句话是对那些经常舍不得删除漂亮但多余的句子的作家们讲的。他的呼吁不仅适用于优柔寡断的作者,也适用于我们大家。
请你写下你的信条——有关世界观、投资、婚姻、健康预防措施、节食、成功策略的,然后寻找反驳证据。干掉自己最心爱的理论,这是一桩艰苦的工作,但作为聪明人士,你不会躲避的。
还是寄几个儿画的03 事后诸葛亮偏误
你为什么应该写日记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了。问到金融危机的起因,还是那些专家们今天会给出相同的答案:格林斯潘统治下货币的泛滥、资金放贷的宽松、腐败的信贷评级机构、随意的自有资本规定等。
回顾之下金融危机的发生似乎完全符合逻辑,是不可避免的。可没有一位经济学家——全世界的经济学家有近百万名——预言到了它的准确发展。
还有一个特别明显的例子:事后看来,1914年萨拉热窝的一枪会在接下来的30年彻底改变世界,夺去5000万条人命。但在当年,1914年,却没有人担心过这种事。它听起来太荒唐了。
一比一还原,可把我厉害坏了研究表明,知道这种偏误的人,也常像其他所有人一样掉进它的陷阱。
但我还有一个建议,这建议更多是来自个人经验而不是科学:请你记日记。请你写下你的预测——有关政治、事业、体重、股市等。请你不时地拿你的记载与实际情况相比较。你会惊讶你是个多么糟糕的预测家。另外,请你也同样读历史。不是事后的、成熟的理论,而是那个时代的日记、剪报、备忘录。这会让你更好地感觉到世界的不可预见性。
04 讨喜偏误
你行为不理性,是因为你想讨别人喜欢
我们会觉得一个人讨喜,因为他:
(1)外表有吸引力;
(2)在出身、个性和兴趣上与我们相似;
(3)他喜欢我们。
这三个因素是依次排列的。
“复制”是销售的标准技巧。销售者设法复制对方的手势、语言和表情。如果买方语速特别慢、声音特别低、经常抓挠额头,卖方也同样又慢又低地讲话、不时地抓挠额头就很有意义。这会让买方觉得他讨人喜欢,做成生意的可能性就更大。
……你在判断一笔生意时应该坚持不受卖方影响。请你不要考虑他,更好的办法是:请你想象他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家伙。
05 稀少性谬误
为什么饼干越少越好吃
来看一个试验:请大学生们按照漂亮的程度依次排列10张招贴画——为略表谢意,他们可以得到其中的一张。5分钟后又告诉他们,排名第三的招贴画没有了。然后找个借口请他们重新评价那10张招贴画。结果,再也没有了的那张招贴画现在突然升级为最漂亮的了。
我们的一个物品被人夺走了,我们就会认为失去的物品更有魅力。
这种反应在心理学里也称为“罗密欧朱丽叶效应”:莎士比亚笔下两个悲剧性青年男女的爱情因为被禁而更加强烈。
这种反应不一定都是浪漫式的:在美国,学生派对的主要目的就是喝得烂醉如泥——因为法律禁止21岁以下的人喝酒。
寄几个儿好棒我们对稀少性的典型反应是丧失清晰思考的能力,因此请你仅按价格和作用判断一样东西。
06 归纳法
如何把别人的钱弄进自己的口袋
一个农民喂食一只鹅。一开始鹅畏畏缩缩,想:“这个人为什么要喂我?这背后一定有什么阴谋。”数星期过去了,农民天天都过来,扔给它谷子。它的疑心渐渐减弱。几个月后这只鹅肯定地想:“这个人很喜欢我!”
这一信念每天都得到证明,于是它越来越坚定。它对农民的善良坚信不疑。鹅没料到,农民在圣诞节会将它从鹅舍里取出并杀掉。这只圣诞鹅成了归纳法思考的牺牲品。
唉……大卫·休谟早在18世纪就举过同样的例子,警告人们要小心归纳法。可犯这种错误的不仅是鹅,我们大家都有由观察个体得出普遍适用的结论的倾向。这是危险的。
我们也可以利用归纳法进行思考。这里将告诉你如何使用归纳法从别人的口袋里掏钱。
请你寄出100000份股指预测的邮件。你在一半邮件里预测下个月股票行情会上升,在另一半邮件里预测股票行情将回落。
假定一个月后股指回落了,你就再发一遍邮件,这回只发给你作出了正确预测(股指会跌)的那50000人。你再将这50000人分成两组,写信给第一组,说股指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会上升,给另一组写信说股指会跌。
如此类推,10个月后还剩下100个人,你给他们作的预测从没有出错。在这100个人的眼里你就是英雄。你证明了,你拥有真正的先知式的预测能力。于是这100个人中的几位会将他们的财产托付给你。然后你就可以怀揣这笔钱逃去巴西了。
归纳法有可能具有诱惑性:“人类一直都是成功的,因此我们也将征服未来的挑战。”听起来不错,但我们没有考虑:只有那些幸存到现在的物种才能这么说。
07 不作为偏误
为什么你不是答案就是问题
有两名登山者。第一个人掉进了一个冰川缝隙里,你本来可以帮助他、营救他,但你没有这么做,结果他死了。你将第二个人主动推进冰川缝隙,不久后第二个人也死了。这两种行为哪种更严重呢?
理性地看,这两种行为同样应该遭到谴责,无论是放弃不救还是主动谋杀——两者的结果都是死亡。但某种感觉告诉我们,放弃不救不如后者严重。这种思维错误人们称为不作为偏误。不作为偏误总是出现在无论放弃还是行动都会带来损害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放弃,因为这样引起的损害主观看来更无害。
……不作为偏误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更喜欢让某人自己撞上刀口,而不愿直接伤害他。投资者和经济记者们感觉不研发新产品没有研发错误产品严重,虽然两者都会导致公司破产。
我们觉得死抱着几年前买的一堆差股票不卖不如卖了再买错股票严重;不在一座煤电厂安装废气清洗器不如因成本原因拆除废气清洗器严重;不给自己的房子安装隔热层不如为了取暖燃烧明火严重;不声报收入不如伪造纳税资料严重——虽然结果都是相同的。
不作为偏误很难辨认——放弃行动不像采取行动那么容易看出。
我们不得不承认,1968年的欧洲学生运动看穿了不作为偏误,提出了一个醒目的口号来反对它:“如果你不是答案的一部分,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