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恭敬有礼工作本份的陈叔,从没出过国,也没坐过飞机。连当初他女儿远嫁美国时他也硬是没过去。
但这次女儿生下孩子,他却特别想去看望女儿和外孙,考虑了几天,退了休的他破天荒地决定坐飞机过去美国。
于是陈叔每天数着上飞机的日子,惴惴不安,后来居然跑到银行特意去买了航空意外险。买完回到家像交代后事一样对儿子说,万一他在飞机上有个什么三长两短,可以赔个两百万。
原来陈叔不坐飞机是因为害怕遇到空难。
陈叔在待人接物和工作上确实称得上“本份”的,但在他开车时,却像变了个人。
“我几十年老司机了,根本不需要什么安全带。”陈叔确实驾车技术了得,眼明手快,经验老道,可他总觉得挂安全带浑身不自在,特别反感,于是常常干脆不系安全带上路。
坐飞机危险么?感觉也好像有危险;不系安全带开车危险吗?这当然也危险。
都是危险的事情,很多人都会像陈叔那样,对坐飞机很谨慎,却对驾驶行车的危险满不在乎,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有趣心理呢?
让我们从一个发生在南半球的故事说起吧。
二、
演化生物学家戴蒙徳曾在新几内亚的丛林进行鸟类的研究。期间,作为他向导的是几个新几内亚土著。
到达丛林腹地,戴蒙徳决定就近在一棵大树下安营扎寨。
向导仔细观察那棵大树后强烈建议戴蒙徳另选地点,理由是这棵大树已经枯萎得差不多了,可能会倒下来压死他们。
戴蒙徳对向导的担忧感到诧异,并表示无法接受。因为戴蒙徳发现这棵大树虽然确实枯萎了,但怎么看都觉得它四平八稳,看不出有任何会“倒下来”的可能。
向导们说不过戴蒙徳,却也坚决拒绝睡在枯树下。他们情愿跑到百米开外的空地另搭帐篷。
戴蒙徳当时认为这些新几内亚人太过于谨慎了,执着于大树倒下这样的低概率事件简直不可思议。
接下来的日子戴蒙徳在大树下睡了一周也安然无恙,这让他更加坚持自己的看法。
然而随着戴蒙徳在新几内亚研究停留的时间越长,他似乎又渐渐意识到土著们这样谨慎的原因。
因为新几内亚有着广袤的丛林树木,几乎每天,戴蒙徳都能听闻到在丛林某处有大树轰然倒地。
慢慢地,他才渐渐开始后怕,假如那时睡的大树突然倒了,那他不也就没命了?
新几内亚人世代生活在丛林,睡在大树底下是生活的常态,而新几内亚的丛林树木繁多,枯树的倾倒也是常态。
按单次看,一个人睡在枯树下,被倾倒的树压死是低概率事件。然而如果人常去枯树下睡,就成了“常态”,同时,树倒下在当地也是“常态”,两个“常态”叠加,那小概率风险就会成为大概率事件,被树压死也就成为“常态”了。
那些新几内亚土著祖辈留下给子孙的教诲,肯定也包括不要睡在枯树底下,因为祖辈们听见太多过被大树压死的案例了。
经过那次新几内亚的研究,戴蒙徳反而得出一个关于风险的全新观念:“只做一次风险很小的事情并不要紧,但假如这件事重复做,事情的风险就会累积,一旦做的次数足够多,累积的风险甚至足够让你送命。”
戴蒙徳把类似于新几内亚人坚决不睡在枯树底下的那一类谨慎,称为“建设性妄想狂”。
三、
“建设性妄想狂”似乎是个喜忧参半的概念。
这里的“建设性”主要是“理性”的意思,自然地,与这里的“建设性”相反的,并不是“破坏性”,而是“情绪化”,表达“非理性”的意思。
相对于戴蒙徳的“建设性妄想狂”,我创造了一个与其相反的概念——“情绪化理智者”。
“情绪化理智者”又是什么鬼?
打个比方,
假如说那些因为害怕被压死而不敢睡在枯树底下的人是“建设性妄想狂”,那么“情绪化理智者”就是那些因为害怕空难而不敢坐飞机去出行的人。
话说回来,你害怕坐飞机吗?为什么会害怕?
害怕坐飞机的原因大概就是因为见识过空难新闻的恐怖场面吧。是的,空难若发生基本就九死一生,坠机后的满目苍痍更犹如战争地狱,这一切都强化着人们关于空难的“情绪化”感受,于是“理智”地认为坐飞机是件高风险的事情。
而现实情况是如何呢?
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单个人坐飞机遇到有伤亡的空难发生概率约为三百万分之一。
三百万分之一的概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如果有人每天要坐一次飞机,要坐够八千多年才可能遇上一次空难!
按概率计算,你这辈子,下辈子,甚至下十辈子都不可能遇到空难。
事实上,坐飞机比骑自行车甚至比走路都要安全得多。
就像陈叔就是典型的“情绪化理智者”,他会想当然认为坐飞机旅行太危险了,于是雷厉风行地决定自驾游,可是他或许会嫌麻烦,连安全带也不系……
看吧,“情绪化理智者”的选择有多可笑,对“建设性妄想狂”的执着就有多重要。
四、
理解戴蒙徳那“建设性妄想狂”的风险理论意义非凡。
我们经常漠视那些可能累加的小风险,而特别注意一些容易引起人们“情绪不安”的事实上风险极低的事件。
在美国就有一项类似的调查,人们认为最危险的事情前几名分别是:恐怖袭击、空难、核泄漏。但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导致伤亡人数最多的意外却是:车祸、医疗事故甚至是摔倒等。
这与人们对风险的认知偏差有莫大关系,大部分人都有一种成为“情绪化理智者”的倾向。因为没有人喜欢看统计数据,而喜欢看大片、听故事和大灾难中伤感的眼泪。
然而,任何离开概率数据去谈风险的,都是耍流氓。
例如,洗澡时在浴室中跌倒的概率,据说是千分子一。这够小概率的,一般人认为这么小的风险,等于没风险。
可是,洗澡是每天都要做的事呀,洗澡洗上一千次,千分之一的跌倒事件发生的可能几乎就是确定的了。小风险的事情累积多了,从长远来说也会成为一种“常态化”的高概率风险事件。
年轻人跌倒还可能没事,但如果是老人家跌倒那就可能要了命了。所以对洗澡跌倒这件事的风险,我们也要有做“建设性妄想狂”的觉悟。
怎么办?难道像避开一棵枯树一样,彻底不洗澡吗?
这显然不可能,但可以在浴室的地板铺上一层可靠的防滑垫,这样每次滑倒的概率就会再进一步降低,降低到也许一生累积起来也不足以发生一次跌倒的程度,那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算叫作“规避”了风险。
怕就怕我们没有这样做的意识,认为小风险无需注意,甚至在潜意识层面上彻底忽略掉。
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小风险场景可能会很多,当那些的场景如果会经常发生,会“常态”化时,我们就要留多个心眼。
别总说树不会倒,坐飞机很恐怖,洗澡跌不死人,会的,只要人们忽略小风险,累积起来总有一天,危险就会发生。
能彻底离开枯树底下当然好,不能的话,也要尽量地降低每次发生问题的概率,把小风险缩得更小。
面对风险,不要再理所当然地过多做“情绪化”的选择,不如擦亮眼睛,选择做个执着的“建设性妄想狂”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