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读完了《无声告白》这本书也有种让人放不下的魔力,好吧,我读小说都是很快的。与之前读的《岛上书店》的温暖气息相反,这是一个冰冷、纠结的故事。读完心里有点儿堵得慌,不吐不快啊。
开篇第一句话就直接揭示了一个惨烈的事实“莉迪亚死了”,这让我比较脆弱心猛地一下沉了下去,有丝丝的犹豫要不要继续读它,但诸多谜团拉扯着我,“莉迪亚是谁”、“她为什么会死”、“她怎么死的”不忍离去。最近看书都很有一种冒险的心态,不会预读任何介绍和评论,而选择跟着“有书”的推荐直接杀将进去。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涉足更多的领域,坏处是冒些心灵受刺激的风险。
好吧,既来之则安之,Let’s go on!勇往直前吧。
作者以一种安静淡然的笔触对这个已经打成死结的家庭悲剧娓娓道来,期间穿插着时空的多次转换,倒叙、正叙、倒插笔穿插其中。呃,我的文学常识不多,上面是我所知道的所有写作手法,真的不懂如何正确描述它。不得不感叹作者手法的老辣,如此复杂的时空交错,竟然被她妥帖的安顿在文中,让读者随着文字漂流、跳转,毫不混乱的接受故事展开,情绪发展。而且的而且,这竟然是她的处女作,佩服的五体投地。
故事其实可以说很老套,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父母期望的压力,这些都是古老的话题,同时也是横亘在历史长流中的现实的的话题,它们造就了我们生活的外在障碍和内在的障碍,外面的“墙”和内心的“墙”。刚刚看完比较鸡血励志的《拆掉思维里的墙》,我对“墙”这个字眼比较敏感了。
开篇就已死去的莉迪亚是个幸福而又不幸的孩子。她在兄妹三人中得到了父母的最多的爱和关注,同时又承载了父母自己无法实现的期望,巨大的不能做自己的压力最终把她压垮了。小孩子是种可怜的小动物,她幼小的时候主动承担了上面所说的重大压力,因为她爱她的父母,她觉得她需要用自己的顺从换来父母的爱与平安,用自己的生命来承载父母的未达到的人生,对一个十几岁的少女,那是何等的压抑。她会为妈妈为她设定的医生的人生目标,苦学各种无聊学科;她也会为了爸爸与人正常交往的向往,假装每天打电话给不存在的朋友;同时她又遇到了父母同样的种族、性别歧视壁垒。哥哥是她唯一的理解者,是防止她下沉的力量,然而随着哥哥迈向大学的脚步,她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把她推向了痛苦的深渊。最后一刻她想明白了,也解脱了,她不是要自杀的,她只是遭遇了一个意外,一个必然的意外。
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是第二代中国移民,如果他成长在移民群中,进入一所普通的学校,那将是完全不同的人生。他被贫穷和种族歧视困扰,也在心里搭建了一座贫穷和种族歧视的墙,无法逾越。这道墙让他无法与周围的人正常交往,任何人细小的反应都会被翻译成对他的歧视。妻子出门工作是对他收入状况的质疑;岳母、周边同事的行为是歧视(当然这种歧视也确实是存在的)。他非常敏感的期望孩子们比他生活的更好,也确实做出了他自己笨拙的努力,尤其对莉迪亚用力过度的努力着。为什么是莉迪亚,而不是另外两个孩子呢,因为莉迪亚比较不像他,更像她妈妈,或者说更像个白种人,更容易实现他不再与众不同的愿望。他失败了,莉迪亚离开后,他痛苦的投入路易莎——一个中国学生的怀抱,无法自拔。
利迪亚的妈妈玛丽琳曾经是个聪明漂亮的白种女孩,与詹姆斯完全相反,她渴望也享受与众不同。她要求放弃家政课改修手工课既是她对母亲的叛逆也是对与众不同的追求,一如她选修物理、化学,梦想成为医生一样。她对与众不同有种特别的狂热,这种狂热在遇到詹姆斯之后燃烧到了极致,一个“与众不同”的逃避者和一个狂热追求者的相遇,一触即发,激情剧烈燃烧,很快玛丽琳就尝到了苦果,被迫中断学业,过早地结婚生子,操持家务琐事,断送了她的人生目标。她所追求的让她落入了母亲的老路,她痛苦失落,在母亲过世后愤然离家出走以继续学业,但她注定无法完成,就算没有汉娜的来临,她也无法割舍对丈夫、儿女的感情,路已然走错,就再也回不去了……她只能回归家庭,人回来了,心并没有回来,之后她拒绝做饭,只完成一家人果腹的任务而已。直到她发现了莉迪亚,或者说莉迪亚主动向她靠拢,愿意牺牲自己以完成玛丽琳的所有愿望,玛丽琳便开始全心的培养莉迪亚,将自己所有的对人生的向往转移到女儿身上,完全不顾及那其实应该是女儿自己的人生。女儿失踪到发现死亡,玛丽琳一直不肯承认是女儿自己放弃了她的生命,因为她是她第二次规划自己人生的失败,那是她的第二次失败,那是多么大的打击,她怎么可能轻易承认呢?!
内斯是莉迪亚的哥哥,他是长子,非常优秀,按理说该是家庭中最被父母重视和爱着的孩子,但是父母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选择了莉迪亚。他在家中有很大的委屈,同时也承受着外来的歧视压力,或者说父亲从小也帮他在心中修筑了一样的墙,以至于杰克在童年时的两次示好完全被他理解为歧视的嘲弄。詹姆斯会小心的隐藏他对种族歧视的反应,但敏感的孩子们可以从任何蛛丝马迹上感受到它,他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养育者的情绪,并选择如何回应。内斯是莉迪亚的理解者,也是她的嫉妒者。家庭不正常的氛围促使他想早日逃脱,但他逃得了么,家庭的烙印根深蒂固,不管他躲到何处,依然会影响着他。莉迪亚死后,他执着的追逐着杰克,把所有的愤怒、失落转移到对杰克的愤恨上,“是的,我这么痛苦,都是因为他,都是因为他招惹莉迪亚,把她害死了!”内心潜台词如是。如此转移痛苦,让他好过些,毕竟有个外人可恨要简单得多。直到他痛饮威士忌后抓到杰克并且大打出手,发泄过后,才最终放过了自己……
三个孩子中,最可怜的是小汉娜,她在完全被忽视的状态下长大。一个经常悄悄躲在楼梯下,搜罗别人不要的东西的小姑娘,让姐姐喘不过气的关注是她的渴求。关注的缺乏让她练就了敏感的洞察力,意外发生后,最冷静的反而是最小的她。她几乎是一个旁观者,局外人一样的,看着事情发生、发展,盯住狂怒的哥哥,安慰伤痛的母亲,这是一个小天使,真正的天使。
莉迪亚死了,家庭差一点彻底崩溃,但是家人终于还是摸到了她的生命轨迹,每个人都因此得到了救赎,每个人都需要爱,也都需要正常的沟通、正确的方式获取爱。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那个正确的方式。安息吧,莉迪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