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基本上保持每个星期到电影院看一次电影,选符合自己口味的那种电影看。每次看完电影后,都好比是给荒芜的心灵进行洗涤和浇灌,看电影前枯燥无聊的心情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可惜的是,现在电影院好电影太少,尤其是国外引进的片子更少,让人徒生不少遗憾。
上个星期六到电影院看了大鹏执导并主演的影片《保你平安》,故事的情节很简单,而且有很多明显的bug,比如说主人公的女儿仗义执言,为被诬陷偷拿钢笔的同学挺身作证洗刷污名,最后被校园霸凌,就显得太套路、太小儿科了。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20年代了,怎么还能玩这种陈旧的梗呢?还有破旧的奔驰车、手机没信号,都有点脱离人设和时代了,只能说导演所调动的生活经验,都还停留在过去时代的某个点,显得有点悬浮。
但是影片有两处还是让我受到感动:一处是主人公在电话里听说自己的女儿受到了校园霸凌,开车从遥远的外地拼命往回家赶,边开车边在车内痛哭流涕的情景。演员表演得挺真实感人,把观众一下子带入到氛围当中,我内心也不由有点情绪波动,眼眶湿润了起来。还有一处是影片的结尾,主人公骑行在沿江的路上,漫天的烟花燃了起来,还打出了“666”的符号,这是逝者在离世半年前,委托礼仪公司办理的一项业务,表达对帮她的主人公的信任和感谢。主人公饱含热泪双眼望天的情景,又一次击中了我的情绪,我的眼眶又湿润了。
看完电影走出影院,内心受到了一次正能量的洗礼,接下来的大半天时间,我的内心被积极正面的情绪所主导。电影这种艺术,虽然说是成年人的梦工厂,但想到它能够给人们带来良好的情绪价值,体验到美好的情感,我认为它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每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里面,都会碰到许许多多的糟心事,垃圾的人和事无处不在,本性善良的人被这些垃圾人事围困,自身的能量会消耗得很快。处于低能量状态的人生是不幸的,所以很多人会迫不及待的从外在吸取能量,优质的电影可以成为提供能量的一种途径。
假如电影也是一种信息资讯的话,我们看电影就是吸入一种资讯信息。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像我这样的人很容易受外界信息资讯的影响,看电影动不动就潸然泪下,是一个情绪很容易波动的人啊。这样的人往好里说是有赤子之心,内心深处的真情一直未曾泯灭。往不好处说呢,可能就是情绪控制能力不强,心性幼稚不成熟了。最近这两年,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缺陷”——如果把它作为一种“缺陷”的话。关于控制情绪的格言警句浩如烟海,无数的智者名人都说过这方面的话,我也阅读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但要做到知行合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举一些工作和生活中的小例子,比如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和不同的人交流和打交道,有时候你作出交流沟通的努力,但是对方态度很生冷,对你不理不睬,完全不把你当一回事。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当然很清楚:对方之所以不回应、不当一回事,一方面可能是内心有成见,以前在哪个方面不小心触犯了他,从而对你看法不好;另一方面也会认为你不具备什么价值,可以对你触犯得起,即便触犯了也不会有什么损失感,他会认为你对他无可奈何。这样的情况在人生当中经常会发生,会让人情绪波动起来。控制泛滥的情绪,是每一个人毕生的课题。
对于一个情绪丰富的人来说,要想从本质上改善情绪和控制情绪,可能还是要从自己的认知方面进行改造,多从智者那里吸取一些智慧,改造认知的底色,推动认知的升级,形成价值观的重塑。人的基因里面有自重的需求,就好像性的需求一样,是无法抹杀的。可是我们可以在人生中做一些“熵减”的事情——逆人性而行,降低从外界获取尊重的需求,只为自己好好活着,就已足够。
以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这本书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一个人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样的”,讲的是人们如何从荣誉、地位、名声等方面看待一个人。作为人类天性中一大特有的弱点,人们总是对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想的太多。但一个人若不在自身个性和外在财富资源中找到幸福,而硬要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中来寻求满足,那真是太不幸了。生活中将近过半的麻烦和困扰,究其根源,都是出于“别人会怎么看我”这种焦虑。所有的矫揉造作、妄自尊大、虚荣自负也都来自这种焦虑。在生活中绝大部分的情况下,他人的想法对我们很少能够产生真实而正面的影响,也因此跟幸福的关联度不高。
讯飞语音输入70分钟,全文1700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