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于一个人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总是伴随着各式各样的阅读。对于我来说,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从小其实没有读过很多课外书,所涉猎的内容也比较少,但是我却很想加入这个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来提升一下自我。好了,废话不多说了,接下来就让我来介绍一下我得阅读史。
一、中小学阶段
我的家在农村,家庭条件也不太好,在我六岁的时候仰着那张渴望寻求知识的眼睛望向我的爸爸的时候,我走进了那时候的学前班(也就是现在的幼儿园),那是我第一次接触传统意义上正式的教育,也是我阅读的开始。你可能想不到语文课本上的一篇篇精选文章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家庭条件的因素,也可能家长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所以我小学前半阶段基本上没有读过课外书。所以我在小学三年级之前我的语文成绩一直都不太好,甚至能用差来形容,那时候的我是害怕语文的,因为我感觉我学不好。但是随着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家里没人照看我就把我送到了县城,我也开始了我的求学之路。最开始考的一本书我记得很清楚,是我同桌的《成语故事》,它是由延安出版社出版的2007年图文版小学生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成语故事》,由于我所在班里的学生比较热心肠,也很互帮互助,所以我也有幸看到了别的课外书,比如说《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中国古今寓言》,哦,对了,还有一个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希腊神话大王。那时候年龄比较小,也是被他们里面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所以看这一类的比较多,但是因为《希腊神话故事大王》里面的多是国外的名字,有点难以记住里面的人物,我还经常干那种看一半回去再看看名字,容易把里面的人物弄混淆。说来阅读确实有用,可能小学后半阶段看书考的多了,我的语文成绩也上去了一些,虽说差强人意,但是也勉能可观。
等到初中的时候,由于自己小时候是那种身高马大之人,所以座位经常都是在教室的后排,教室的学生比较多,说来惭愧,在这其中的一小阶段我迷恋上了古言情小说,也可能毕竟开卷有益吧,这些小说中一些故事情节虽然老套且粗俗,但是每一本也是有一些优点的,比如一些擅长景物描写,整个场景或恢宏壮丽,或萧条凄厉;有些擅长情感描写,总是从细微之处抓住人新。所以我得作文得到了一些提升,后来因为被我爸劈头盖脸的骂了几次,自己也幡然醒悟,就此走上了正途,开始踏踏实实的努力学习,所以我的课外书基本上都是在寒暑假看的,记得好像是有这几本《海底两万里》、《别让性格毁了你》、《飞鸟集》、《朝花夕拾》、《繁星.春水》、《骆驼祥子》、《童年》、《莫泊桑短篇小说集》、《水浒传》、《红楼梦》。其实这些书有些看的不太懂,可能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所以后来的时候我又重温了几本,真真是每一本书不同年龄阶段看会有不同的感悟。记得那个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告诉我们,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老不看水浒,少不看三国。当时听老师所说觉得十分正确,等到后来在看的时候却觉的未必。这可能就是不同时候看同一样东西给人带来的感觉不同吧。
二、高中阶段
到了高中阶段,我选择报了理科,由于学习任务繁重,整个学习节奏比较紧,所以在课余时间看一些篇幅较长的书目是不太可能。毕竟如果看不完的话我自己也容易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以至于分了神。所以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想要在学习之余看些书来缓冲一下紧张的学习气氛和放松自己紧绷的神经,所以这个时候杂志类书目就走上了我的人生舞台,比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新青年》之类的。我记得当时这些书在我们女生宿舍下面就有卖的的,因为这些书都是上一年学姐学长们书带不回去卖废纸卖的,也循环了好几次,所以很便宜,一般薄的一到三元就能买到,厚一点的汇总版的可能得五六块。记得当时我们都是买了交换着看,现在想想也是划算的不得了,可能高中放松的方法也就那几种,所以我感觉这个阶段基本我们都经历过。当然我问也并不是一点都不看一些名著的,高中的时候有一些必读书目,当时班主任在班里说了一下,我还买了《红与黑》和《傅雷家书》留到寒暑假看,当时我们班别的同学买了另外的名著《飘》、《巴黎圣母院》、《简爱》,《堂吉诃德》等,所以我们都是交换着看的,唯有有点遗憾的是我们买的这些名著是简版,对了还有一本《追风筝的人》,当时看的时候还生气哈桑的不还手呢,那时候还一直在和朋友说阿米尔是怎么怎么不好,现在想想也是可笑,每个人都会懦弱,害怕,犯错,自己却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想着他该怎样!
三、大学阶段
由于高中是理科,所以报学校的时候选择了数学教育,被洛阳师范学院录取了,开始了我们大学之旅!因为所学专业问题,自己也没有那么注重阅读,所以大学期间的阅读并不是很多,只有几本分别是路遥的《人生》、李尚龙的《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李筱懿的《灵魂有香气的女子》、杨熹文的《请尊重一个姑娘的努力》、杨绛的《我们仨》、吴晓波的《把生命浪费在美好事物上》、咪蒙的《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关东野客的《我有故事你有酒吗》、余华的《第七天》、严歌苓的《陆犯焉识》等等。
四、工作期间
我算比较幸运的在我毕业这一年直接考上教师,从学生到老师,真真是几年后我就成了你。由于上班时间比较短,满打满算也才一年半,所以阅读的书也没有很多。
上班才听说新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让学生过一种理想的教育生活在我们这里不再只是一个口号,阅读也变成了我们的家常便饭,除了和学生共读共写之外,我们老师也开始了读书交流会,一起共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我的阅读观》,学校为了让我们老师更快的成长也买了一些著名的教育著作,因为我当时对《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比较感兴趣,所以我就把这本书带回去平常看,把它给看完了也是有颇多感触,所谓身高为师,身正为范;又或者爱才是教育的根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等等,让我遇到的一些困惑也有个思路解决,知道这件事原来也可以这样做。
其次在平常的教育生活中确实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学生调皮不听话,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跟你积极的互动,也向一些资历比较高的老师请教过,但是学生总是不太一样,又想解决问题,所以我还读了李群锋的《儿童沟通心理学》、唐劲松的《让课堂充满幽默》。
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瓢水要有一条源源不断的活水。而这活水从何而来,便是阅读,在书香校园中,每一个学生都在充满欢乐的阅读,身为他们的老师又怎能落于他人之后呢,所以我就也关注一些教育书目,比如陈鹤琴的《怎样做小学老师》、周璐的《我用阅读教育孩子》、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这一些书是平常上课之余在学校会看的一些书,所以可能积少成多的不知不觉也算看了几本关于教育方面的书。
寒暑假的时候是我们比较清闲的时候,我在今年暑假参加了国学会的义工,在里面领着孩子读一些《大学》、《千字文》、《论语》、《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之类的国粹,每天吃饭前读半个小时,上午第一节和下午第一节都是读这些书目,所以这些内容倒是读了几遍,正课的时间在那里听其他老师讲授弟子规,还会组织一些其他的活动,过得也算比较充实,短短几天的义工让我感受到国粹的深奥。
由于中间台刚好关注到台湾作家房思琪事件,所以把《房思琪的的初恋乐园》看了一下,觉得确实挺沉痛的,也想着应该教育学生跟异性相处要有距离感,不论发生什么事不要害怕,应该跟父母和老师说一下,我们是永远站在她们身后的人。除此之外我还看了《爱的教育》,王晓春的《今天怎样做教室》,以及教育名著《爱弥儿》,王蕾的《教育是为了遇见更好的世界》。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我虽然不完美,不够好,可我在努力的变得更好,向着光亮那方走去,不仅我还要带着我身后那一群可爱的孩子努力向前走去,所以我怎敢松懈,我必须努力,要一直阅读,让孩子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