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消失的时候》读书笔记
礼平的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发表于《十月》杂志1981年第1期,同刘心武的《班主任》同属于伤痕文学的作品,然而命运却迥异,前者自创作完成之日就寂寂无闻,后者则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伤痕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然而单就艺术手法来看,刘心武的《班主任》是幼稚而拙劣的,更像是中学生的涂鸦之作,没有什么连贯的情节可言,枝枝蔓蔓的,人物性格刻画也是极其平面化的。并且“班主任”这个形象也更像是作者意识形态的“传声筒”而已。
吊轨的是,就是这样的小说却成为了文学史上反复被叙说的“典范”,而艺术成就更高的、对历史反思更为深刻的《晚霞消失的时候》却沉默了。从中也可以看出了一条“铁律”:即在主流的叙事话语中,尤其是在教科书的编纂、文学史的书写上,意识形态从未“缺席”。很明显,刘心武的小说更符合政治的需要,而《晚霞消失的时候》作为“异类”只能够排除在外。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学者对该小说的进一步探讨,若论价值高低,该小说所提出的问题要远远高于它给出的答案。文中楚轩吾、南姗、李维平等人对国共战争、文化大革命、善与恶以及历史现实的思考是深入的,很多问题作者想接他们之口给出答案,但是似乎有有些不尽人意。

最能够戳中我的点的是对于善恶的思索,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难道一个人犯了可怕的错误,他就必然有一颗邪恶的心么?不,世界上的事情远不是那么简单。不错,楚轩吾曾经陷入一场丧尽天良的屠戮杀伐,然而这一切井不是他的本意一。”一个曾经犯了错并且改过自新的人与一个打着正义的旗号去迫害他人的人,究竟是谁更应该收到批判?这里让人自然而然想到了金庸的小说《笑傲江湖》,该小说同样是对“文革”的映射,魔教中人虽然被称为“魔道”但很多人却行事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而五岳剑派的人虽然自称“正派”却多存在一些小肚鸡肠、两面三刀的“伪君子”、“真小人”,判断善恶究竟是看他头上的“旗号”、“标签”还是看他的所作所为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很多的历史档口,出于“身不由己”,人们也会给出错误的答案。而对这些错误经验的不加反思则更是人类不成熟的表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