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要学习课文《孤独之旅》,我要求孩子们重读《草房子》,并就其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或感触最深的一个故事情节写读后感,我也重拾文本,细细品味。
读到《艾地》一章,被秦大奶奶再次震撼。
在油麻地小学校园里有一幢极不协调的小茅草房,是秦大奶奶家。它很矮小,很寒碜,简直是个赘瘤,是个污点,但这也是秦大奶奶撒泼打滚、一级一级地反复告状,政府万般无奈之下,才有了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建筑。
由此,秦大奶奶在众人眼里成了一个顽固不化、小气、讨人嫌的老太婆。可谁又站在她的角度尝试过理解她呢?
秦大奶奶曾经为了买这片地,和她的丈夫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没有白天和黑夜,没有阴天和晴天,没有炎热与寒冷,甚至忘记了自己的欲望:穿衣件棉衣遮挡风寒的欲望,吃一片西瓜解除暑渴的欲望,将自己放在床上消解一下疲倦的欲望,煮一碗红烧肉润一润枯肠地欲望。
她没有孩子,又没了丈夫,这片土地不仅是她生活的依托,更是她逝去的青春的祭奠。她视它如亲人,如孩子,怎么能说不要就不要了呢?
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有土地情结、老宅情结的人,我母亲就是一个。
我们老家在山上,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生活过得异常艰辛。到了我们这一辈,赶上了好时代,哥哥在镇上买了楼房,家里的土地也大多退耕还林了。可母亲却死活不肯离开老家,不肯离开她厮守了一辈子的黄土地。
我们费尽周折,才勉强让她同意住进楼房,可她的心依然留在老家,总惦记着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在她心里,那才是她真正的家,哪怕再艰难她也愿意回去,似乎只有回到老家,她心里才会踏实,才有安全感;只有种上二亩地,生活才有着落,日子才有盼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