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的演讲主题是:社区&浪费
上世纪上半叶,洞察中国社会的伟人鲁迅曾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尽管得知己重要,但作为拥有社会性的人,我们绕不开个体与整个团体的关系的讨论。那么,这层关系应该如何?又该何去何从呢?
我们不妨看一些图片:(列举餐厅浪费的图片,甘水桶和没吃完的、没用完的东西)
如图所示。仅仅食用一口的花卷、还剩大半部分的哈密瓜、未吃完的半碗面、崭新洁白却充斥于垃圾桶的纸张,甚至是完全完整的馒头、黄瓜和鸡腿……没错,这些触目的场景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刻的悄然发生,暗暗预示着学校的现状。可能,换个角度想,这些没什么大不了。一张纸值多少钱?一个鸡腿又如何?吃不吃是我的权利,用没用完更是我的自我选择,为什么要费尽心思考虑这些问题?这些现象又凭什么要意识到?可能,我们已经忘记了什么是人。或者说,如果面临此事情,却并无刺激我们的活泼生动的心,那我们可能也正逐渐走向麻木。
人和社会,和自然,从来都不是割裂的。这层关系,正是呈现我们存活之态的方式。
从社会角度讲,我们是学生、老师、工作人员,有着一份对此社区应然的义务承担。如果不谈义务,又何谈它能够带来的人之为人的自由?如果不对此重视,我们还和动物有何区别?每一年,全球有大约近10亿吨粮食的浪费,而2/3的部分都是可以食用的。与此同时,还有近9亿人口仍然处在饥饿的状态,近16亿人面临不稳定的粮食供应危机。可想而知,这样的浪费不仅是对人类道德的践踏,同时也是一种狭窄观念的产物。如果一顿饭浪费几十克食物,一天就是一百多克,一年就是将近4吨的食物浪费!除此之外,在经济角度演说,平均每人一层浪费¥1.52,短暂的一年后,这个数字将会累积到30亿元左右!水滴石穿并非偶然,而是在一件件事情的进行中悄然累积,并在最后给予人类沉重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惩罚。
另一方面,在自然角度讲,人属于自然界三者之中的消费者,介于生产者和分解者中。但人属于高级消费者,但高级又何以所见呢?我们产生的废物会在需要额外处理的不合理发酵和焚烧下产生成吨的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是每年航空、航行、行车碳排放的5倍。最终,碳排放对大气产生了难以逆转的污染,而且碳还会形成温室效应,带来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极端自然灾害。更讽刺的是,我们还需要每年花费几十亿元经济去处理这些带来灾难的浪费产物。就如流浪地球中所说: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火灾,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现代社会,物质生产和文化科技的极大发展,的确在客观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和繁荣。以前,我们会担忧如何吃饱的问题,如何穿暖的问题。现在,我们在思考如何住的更舒适,如何尽可能满足自己的需求,甚至预防如糖尿病、肥胖症这样的富贵病。甚至,就中国而言,文盲率已经从100年前的90%降到了2.67%。看呀,多么震撼的数据。可是,文化物质的丰富,又带来了什么呢?大到世界,小到我们校园餐厅的浪费,都能确定一件事:我们的理性无疑难以与如此高级的物质基础相适配。人人所求,都是一种含有自然的自由。却在此之下选择逃避,选择将与获得自由相关联的义务抛之脑外,不动声色。
当然,这番言语的作用并非批判大家的行为,而是要让大家认识到、认识到、操持到我们周围的事情。对周围的的一切,我们要力所能及的去注意它们的发生。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都是在全世界先辈们一次次在世界之中的操劳中创造的。那他们为何要呕心沥血的缔造这一切呢?原因不出自任何诉求,而是爱。没有爱,这个世界将会是灰色;没有爱,人类社会中将仅剩冷漠。这不是我们的愿景,更不是我们的价值。
但是,我们所欲求的不是一个充满监督和批评的环境。如果要对每个人的浪费行为进行规则性的处理,无疑是违背初衷的。大家更需要在心里意识到这一切的重要性,并主动执行。这才是作为贞元人应然到达的高度。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