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夏庄际昌故居
庄夏(1155-1223),字子礼,永春桃源里湖阳(今湖洋镇)人。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考中进士,出任宁国知县,后调赣州兴国知县。他重教化,兴学校,清赋税,剔蠢弊,息争论,剖疑狱,政声卓著,民均感其德。庆元六年(1200年)天大旱,皇帝诏令天下言缺失。他上书向宁宗建议抑制“后宫戚里、内省黄门”,以提高皇上威望。此后他被召为太学博士,上疏指揭近年朝政之弊。嘉定初,他以著作佐郎提举江东常平仓。逢灾荒年,开仓赈济,饥民多得救活。后任转运判官司,入朝为尚书郎,升迁军器监太府少卿。嘉定六年(1213年)出任漳州知州,奏请屯兵大池故寨,增小澳、南岭二寨,制控汀、潮二州,以保地方安固。第二年,捐资倡建大木桥一座,上盖屋面如长廊,题为“通济桥”(俗名“虎渡桥”,即后来之“江东桥”),为柳营江两岸人民免除了涉江摆渡之劳及翻船覆舟的危险。
嗣后,庄夏至京都任宗正少卿,兼国史东宫官直学士院和太子侍读。因荆楚两淮多抛耕之田,他进言皇上可以计口授地,贷给农户屋庐牛具。如此,“兵民可合,屯田可成,此万世一时也。”他又奏言时下兵多闲散,乞下令诸将帅,令老弱自报,可以子弟侄婿身体强壮者顶替,代其名粮。宁宗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任兵部侍郎。
其时,史弥远为宰相,朝内官员都不敢言谈边境及宫廷大事,独庄夏敢直言,但忤史弥远之意,言及不用。庄夏即一再上疏引退,朝廷授予宝谟阁待制奉祠,进焕章阁待制。自此,他退归故里,闭门著书,自号藻斋老人。
嘉定十二年(1219年),庄夏受封永春县开国男,食邑300户,赐紫金鱼袋。宁宗将他家祖墓所在地湖洋鬼岫山改名锦绣山,并赐建府第于泉州城。庄夏逝世后,宁宗赠其为少师,并为他的像题词赞曰:“天生美质,学业逍遥。坚冰志操,历仕三朝。忠言逆耳,书史所标。宗祀繁衍,百世不祧。”庄夏对经学深有钻研,著有《礼记解》、《国史大事记》、《典故备志》,遗文20卷。
庄际昌(1577-1629),庄夏的后裔,字景说,号羹若,初名梦岳,应试时改为际昌。其祖父庄用宾为明嘉靖进士,任过刑部员外郎等职。明万历年间,朝廷因庄用宾抵抗倭寇有功,赠其太仆寺少卿,泉州府立祠专祀,并赠以“一门忠孝”匾额。庄际昌自小受到良好家教,又聪颖过人,天资极高,过目成诵。《泉州府志》载:“为诗文不经思索,濡笔立就,而天动辄随宫鸣征应。”“性不喜摹贴,而临池挥洒,遒劲天成”。他少时参加永春县童子试,为知县陈见龙所拔取,并“许以大魁”。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中举人,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会试、殿选皆得第一。《福建通志》载:“终明之世,闽人两得第一者惟际昌而已。”
天启元年(1621年),庄际昌补授翰林院修撰,参加编修国史。天启三年(1623年)任经筵展书,直起居注,编辑六曹章奏和《光庙实录》。完成之后,赐白金和文绮,加俸一级。又奉派出使册封赵藩王,藩王赠以珍宝。他辞谢说:“王臣而彰宠赂,如国法何?且悬橐出,盈橐入,何面目见都人士也。”
庄际昌居官刚正,守直不阿,耿直敢言。因而不愿与宦官同流合污,遭到排斥。他深感朝廷昏暗,难以竭诚尽忠,故乞请还乡。归家后,他为家乡兴利除弊,约乡邻编伍守乡里,捐资历修溜石陡门,内蓄溪流,外捍潮侵,使乡民永赖其利。他好引掖后进,凡以文谒者,稍可取,必为延誉以成其名。在乡之时,他总是以文会友,并常邀友人游览名山大川,史载:他“历五岭,涉八桂、星岩、霞洞之胜,吟咏皆满,濡毫馋石,烂如星错”。此外,他对五行、天文、卜筮之术,靡不谙究,俱以解悟而得之。著有《羹若文集》、《霞栖藏稿》。
崇祯元年(1628年),庄际昌被起用为右谕德。赴任途中,又被提升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至京后,赐镪楮珍膳,授记注。在职期间,他秉笔记言,坚持正道。每日黎明入朝,夜二更方罢,劳累而不顾休息,终于病逝官邸,崇祯帝追他为赠詹事府詹事。
庄夏、庄际昌故居锦绣庄,俗称庄府,位于今永春县湖洋镇玉柱村蓬莱山南麓。锦绣庄建于宋代,历代有重修,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由正门、两厢、正厅组成。五开间,三进深,宽14.65米,深18.95米。单檐歇山顶、砖木结构,前落三个门,呈凹字形,正门两边的壁垛都是用精雕岩石作花框形砌筑。壁垛的四边,用精雕花草禽兽之辉绿岩砌成花框。垛中镶嵌一块八角形、六龙透雕之青草石花窗。除窗和框用辉绿岩外,壁中垛都用白色细雕之花岗岩石板砌成。绿白相间,色调鲜明和谐。两旁下壁垛,用整块花岗岩石板,上面各浮雕一只麒麟,左右举头相顾,形成对称的图面,形式十分协调。边门设凹入的左右两边,右边门顶上是“御墨”匾,左门是“锦绣”匾。
出大门左右两开间墙壁,用红砖砌成图案,下墙基座是用白花岗岩条石砌筑,白里叠红,俗称“出砖入石”,古朴大方,很有闽南建筑风格。大门前有一对方形石柱,上刻对联:“自唐代发祥以来,看鼎甲簪缨鹊起蝉联,灵钟锦绣无双地;由闽中著姓而后,任吴齐浙粤支分派衍,本溯桃源总一家。”
锦绣庄大厅
走进正中大厅,五开间,五进深。左右两边各有一间居室。大厅的左壁写“忠孝”两字,右壁写“廉节”两字,这是庄氏的家训。大厅中柱的对联是:“赐第沐皇恩,前少师,后冢宰,五邑衣冠推锦绣;入庙思先德,左三子,右九孙,一朝簪笏半云礽。”这副对联高度概括了桃源庄氏的光辉历史。
大厅中的左边,悬有明万历丁未年(1607年)庄安世“状元”匾,万历癸丑年(1613年)庄奇显“榜眼”匾,万历己未年(1619年)庄际昌“状元”匾;右边则有清乾隆己未年(1739年)庄有恭“状元”匾,乾隆甲戌年(1754年)庄存与“榜眼”匾,乾隆丁丑年(1757年)庄培因“状元”匾。明清两代,万历、乾隆两朝,在150多年间,庄氏总共有4个状元、2个榜眼,成为庄氏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庄府背负三台,前案小锦绣山,山势不高,隽秀清丽,特具灵异。前面有个水泥埕,宽18.65米,深5.3米。埕的前面是一块方形的水田,面积1000平方米(旧为一亩半),俗称“印墩”,据说可以使子孙世代为官。厝的右边是一座小山丘,称为困牛形。左边的小山丘称对面山。两座小山丘就像两只臂膀伸出,抱住前面的“印墩”,这景物真是天造而非人设。
庄际昌故居厅堂
庄府的四方形势是这样的:湖洋溪从前面约1公里处自北往南流,东边的群山起伏,有的像“飞鸦落林”,有的像“燕子归巢”,有的像“飞凤展翅”。正大门两边的石鼓,是用辉绿岩雕成的,鼓面呈螺旋形,鼓旁前缘雕两只梅花鹿,右者回头俯视,好像寻找食物,左者昂首直观,好像向天长鸣,形态都栩栩如生。大厅有四对柱础,前檐一对是现代雕刻的,其余三对都是旧物,都有300多年的历史。一对是八角形,各边相对称,雕花草和骏马驮文房四宝。一对是束底鼓形,上面各雕着花草文具。还有一对是圆筒形,没有什么雕刻物。
在故居的门前右侧,靠墙壁立着一方古石碑,碑文的内容,主要是记载这座故居和先辈坟茔的变迁情况。庄府人本来纷纷外迁,只有留下几户人家,近年却纷纷迁回来,在湖洋街定居谋生,人口已经增至70多人了,故居现由两位老年人看管。庄夏故居于2002年1月24日被永春县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庄际昌另一座故居在青阳轩(今晋江市),倭患时遭火焚毁,遂重修新衙于青阳大井品。当年的状元衙十分气派,是一座典型的明清时期闽南“皇宫式”大厝。大厝坐北向南,厝前铺设宽阔的花岗石条石石埕,石埕边建有一排倒向大厝的平屋。大厝为五开间三进深,即入门处有下厅及两侧下房,下厅衔接石板铺设的天井,天井两侧有走廊及厢房,中为厅堂,左右有大房,厅堂后复有小后厅及两侧后房,出后厅复有小天井及厢房,大厝两边建有护厝,护厝外留有宽阔的火巷。这“皇宫式”大厝主体厅堂屋顶高翘,厢房、大厅屋顶低落,形成了三叠曲线,整座大厝更具主次分明,布局均衡的美感,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意识,且由于石板天井宽大,厅堂、厢房前留有走廊,因而整座大厝采光通风良好。庄际昌故居与众不同的是后天井连接着一座精致小巧的砖木结构小阁楼。大厝外墙为细磨白石装砌,上为红砖壁。门墙墙裙有石雕,砖雕的各种图案。厅堂屋顶为悬山式燕尾脊,下厅屋顶为硬山式,屋架为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木架构。大厝厅堂上有木制格扇门,均作各种图案装饰,诸房间均为木制窗棂,亦均有木雕图案,如花木动物、山水人物,木雕工艺精美,图案生动形象。而向厝外的窗棂则用石雕栏杆装饰。厅堂横枋上楣额原悬挂有“状元”、“万古纲常”、“乡会魁选”等匾额。
庄际昌故居经数百年风雨,渐次圮塌,原宅基地由其后裔分别修建住居,但其故居建筑规模格局仍在。而今尚遗存的有一堵门墙,一处石板台基,二间倒向平屋和一座悬挂着朱红色“状元”匾额的硬山式屋顶的门亭。庄际昌故居现被列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庄际昌状元祠位于今泉州市府学泮宫内,原名庄羹若祠,祀庄际昌,俗称状元祠。现存面积110平方米,砖、石、木结构,一开间两进。主厅左右有回廊。祠内有对联:“品比青阳梅树,玉洁冰坚,不愧大魁天下;学宗诛泗杏坛,升堂入室,证拟仞数宫墙。”庄际昌状元祠于1998年3月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