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对阿米尔的承诺,一生的承诺。每次听见哈桑说出这一句话时我都感觉特别沉重,它关乎友情,关乎亲情,关乎忠诚,代表了哈桑对阿米尔的至诚高节,自始至终,不管阿米尔对他做了多么过分的事情,都不曾改变一分。
阿米尔是高高在上的集所有人的赞赏和尊重的少爷,哈桑是任人踩踏的下层阶级人,集所有人的厌恶唾弃的奴隶,然而就是这样的身份差距,阿米尔对哈桑的一点点好都会被哈桑珍藏,许下“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承诺,就算最后阿米尔没有在他受到欺辱的时候站出来,甚至在事后对他的排挤也没有丝毫动摇对他的承诺,他还是始终如一的真诚。阿里一家离开后,阿富汗政变,阿米尔一家逃亡美国,过着拮据却安稳的生活,阿米尔通过努力再加上在文学方面的天赋使他们家过得还算富裕;而与此同时,哈桑在阿富汗过着东藏西躲得动荡生活,最后也丧生于喀布尔---那个他和阿米尔少爷一起长大生活的故乡。
看完整个故事后感到非常的寒心,在大众认知里的正面派好人有阿里,哈桑,拉辛汗,然而他们的结局并不算很好,而大众认知里的坏人派结局却活的好好的。其实不应该这么分,在整部小说中占优势阶级的 普什图人最后就算政变,大体上也没有改变他们的地位,然而在阿富汗一直处于奴隶阶层的哈扎拉人却遭到更加疯狂的虐杀。或许不公,但却非常的现实,弱势群体只有受欺负的份,只能自身的强大才会获得他人的好意与尊重。
人们总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就像最后阿米尔还是回到了故土,回到了那个和哈桑一起长大的地方,和爸爸一起生活的地方,时事过迁,再次回来,喀布尔已不再是记忆里的喀布尔,街道旁遍布的商贩不在,满是身残的尘土掩身的流浪人,繁华不在,断壁残垣。想偿还所有罪恶,阿里和哈桑都不在了,只剩下可怜的儿子索拉博。
我觉得最巧妙的地方就是情节交错和惊人相似。仿佛小时候阿塞夫老是为难哈桑,注定了阿米尔回国后拯救索拉博途中最大的阻碍就是他;仿佛小时候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举起弹弓一弹瞎阿塞夫眼睛为恐吓吓退他们,预测了阿塞夫注定会失去那只眼睛,而动手的人正是弹弓技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索拉博。一切都发生的非常自然并顺势而下,但一回想总是那么的碰巧,一步一步踏入轮回。“为你千千万万遍”,最后阿米尔也许下对索拉博的一生承诺。
《追风筝的人》中对人物的性格描写非常突出,大胆不加掩饰的凸显出人性的纯粹与脆弱。故事的开始总是非常和谐美好的,虽然存在点小心思,但无关紧要。随着故事的发展,爸爸对阿米尔的漠不关心和对哈桑独特的关照,阿米尔意识到自己的懦弱,在外总是活在哈桑的臂膀下,阿米尔心中非常不平衡和不满,然后哈桑总是对阿米尔披心相付,凡事阿米尔少爷排第一。其实阿米尔内心很挣扎纠结矛盾,一方面他不喜欢哈桑的优秀和勇敢,一方面又难以承受和质疑哈桑对他的忠贞不渝,一次一次言语的质问,哈桑的回答总是那么坚定,在那清澈的眼神下阿米尔找不到一丝瑕疵。
那条小巷的尽头,承载了太多,阿米尔的转身离开,注定造成两人的隔阂,这难道不就是人性的脆弱吗?人们总是以各种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和虚伪,躲避心灵的拷问,一时之隙,似乎发生了细微的变化,随着时间消逝,慢慢扩大,人们或选择遗忘,或选择弥补,或选择无作为。 有时候,时间很贪婪,他会独自吞噬所有细节。有时候,时间也很公平,他总会在适当的时候归还所有罪恶。就像许多年过去的某一天年老的拉辛汗对已长大的阿米尔说“那有一条重新作为好人的路”,那条通往喀布尔的路,踏上故土的路,只待挖掘深藏心底的愧疚,那份镂骨铭心的情感,打开心窗,直面过去的种种不堪和谎言,那有一条通往好人的路。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年幼的时候做过一些让自己今后感到羞愧的事,这些事可能如影子一般伴随自己一生,让你只能低着头去看他,可是时光不会回头,尽力弥补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救赎。我并不认为干过一些自认为羞愧的事情就是所谓的犯了大错,当然这不包括重大违法犯罪之事,相反,它是一生值得回首和借鉴的。记得我上小学那会儿,为了能在学校买零食吃,跟小伙伴们出去玩,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一时贼心偷了妈妈很多钱,结果当然是被妈妈“擒获”,并狠狠地教育惩罚。很多年过去了,再次被哥哥玩笑的提起这件事,有一丝丝的羞愧,但更多的的是坦然面对,再深度回想,这未必不是一次好的经历,或许在小年龄段先经历这些跟长大后再经历相同的一样的事情的时候,往往后者更具事态严重性。叶芝曾说过“一个人的所见所闻会构成他生命的丝线,假如能从繁复的记忆线轴上将这根丝线细心扯下,任谁都可以用它随意编织出自己满意无比的信仰之袍”,每个人都在用一生去编织自己的战袍,即使破破烂烂千疮百孔,也寒暖自知,即使难以合身,也同样怡然自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