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长大了 我他妈也老了
鬼才黄永玉
我画画
让人民高兴
用诗射击和讴歌
用肩膀承受苦难
用双脚走遍江湖
用双手拥抱朋友
用两眼嘲笑和表示爱情
用两耳谛听世界的声音
我的血是O型
谁要拿去
它对谁都合适
我的心
只有我的心
亲爱的故乡
它是你的。
——黄永玉《一路唱回故乡》
一直以来,国画,给人的感觉都偏沉重,无论是精雕细琢的工笔画,还是挥洒自如的写意画,总摆脱不掉“严肃认真”之感。一副好的作品,在业余的普通人这里,除了心下油然升起的敬仰,也许多多少少还有种距离感吧。
直到你看过黄永玉的作品。
▲黄永玉被称为“荷痴”,不单是缘于他画的荷花多,还在于他画的荷花独树一帜,神韵盎然。国画传统讲究“计白当黑”,他偏偏来个“以黑显白”,这种反向继承不但使画面看上去主体突出,色彩斑斓,而且显得非常厚重,有力度。
有的人认为中国画的精髓在于水墨山水,一种很清雅的、表现文人出世的气质,但黄永玉的画却大多数是浓墨重彩的,所以也曾经有人说他的国画不正宗。
黄永玉到底是何许人?相信很多人知道他是1980年和今年两年猴票的设计者,其实,这位“老顽童”的故事可多着呢。他是中国画院院士,1924年出生在湖南,祖籍为湖南省凤凰县,土家族人。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
黄永玉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有人说他小时候是艺术神童,版画、油画、国画、雕塑等均无师自通;有人说他曾是弘一法师的三个方外弟子之一,得其真传而练就了灵性十足的书法。但是如果仔细研读他的书,用心赏析他的画,并有机会与他交谈的话,当神奇的色彩褪去之后,人们更多地能体会到他深厚的学识、卓越的才情、倔强的个性、风趣的谈吐和笔耕不辍的勤奋。
今天,我们只关注黄永玉的画。除了他心爱的荷花,这位“怪老头”的画绝对令你大跌眼镜,配上他洞悉人情世故后总结的各种绝妙段子,每一幅都会令你忍俊不禁、拍案叫绝。
不信,过来瞧瞧?
到底是什么给予了黄老爷子如此丰富而又深邃的创作灵感?我想,应该是动荡时代下颇为颠沛而传奇的人生经历吧。黄永玉初中刚读了两年,就在抗战的烽火中打破了求学梦,不得不辍学到社会上四处闯荡,不但走遍了半个福建省,还到过江西、广州、上海、台湾、香港。这期间,他当过瓷场的小工,在码头上干过苦力,在中小学任过教员,在剧团搞过舞美,在报社当过编辑,还干过电影编剧。
16岁,黄永玉就能靠木刻养活自己,天性聪颖是一个方面,恐怕更多的还要归功于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黄永玉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盛夏时节,他背着画箱,顶着炎炎烈日四处写生,饿了渴了,就坐在路边吃点随身带的面包,喝几口凉水。而当时他已经年近七十。
九十年的生活,黄永玉几乎都给了创作,他的勤奋,想必已经令很多人汗颜了吧?最后,我们再饮几碗黄永玉的“心灵鸡汤”,感受这位俏皮、豁达、乐观的老人用生活凝结的睿智吧。
当年纪轻轻的你还在抱怨命运不公平的时候,人家90多岁的老顽童说,“认认真真地做一种事业,然后凭自己的兴趣读世上一切有趣的书。”
当你每天在网上喊叫着空虚孤独的时候,这位睿智的老人说,“要相信、要承认有一种使战斗者‘孤独’的幽灵朝夕窥视的可怕力量。它渗透在任何历史时期任何人,任何性质的感情中。战胜孤独,比战胜离别艰难。伟大如薄伽丘也怕。”
绘画不单需要工具,更需要人生经验去激发灵感、去表达创作;而生活经验,又何尝不是你手边最好的工具呢?
汇编文章部分文字資料來自:google 图片来自:互联网交流社区。引用文字和图片版权归属为原网站及作者所有。原创文字归编撰者所有。
✎本文由以下FOD工具控病友会成员汇编。加入病友会推编好文,关注FOD微信公共帐号,喊我有病即获得病历申请表。
關於我们
發現工作&生活的最佳裝備
FOD工具控|國內第一家以裝備為報道的自媒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