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与杨仕铭书》,看到博仁老师如此解读原文:好胜心就是我们致良知的一个非常大的障碍,我们说四大肿瘤就是傲慢、懒惰、自私和好胜。所以我们要放下那颗好胜心,先生说先辈当中声称自己有志于此道的,也有很多是犯了同样的毛病,所以他们觉得致知的路上“空空如也”——“此学如立在空中,四面皆无倚靠,万事不容染着,色色信他本来,不容一毫增减。若涉些安排,着些意思,便不是合一功夫”。
字面意思是“这门学问,感觉就像独立空中,四面皆无依靠,万事无法染着,万物信它本来,不容丝毫增减。如果涉及故意安排,加上些人为想法,那就不是合一的功夫了。”
阳明先生依然肯定了杨仕铭的说法,觉得他虽然表达不够确切,但还是在道上。
阳明先生一再强调不要外求,不要在遣词造句上面有好胜心,刻意引起他人的注意,认为这都不是致知。
我们不妨直面自我看看,一路走来,有多少时间是外求,何时才开始内求?外求得到了什么?内观有什么好?
一个外求者可能会得到世俗欲望的满足,但到头来多是一场空!钱财如粪土,名利如残忍之利器,无数人不能戒掉爱好名利钱财的这个习气,现实中不是一个个都栽倒了吗?(有的被关押,有的疾病缠身,有的怨恨满天,总的来说,很难平衡身心)
内求者们只需将注意力放在致良知上。做任何事都不再考虑外在如何评价,能获得什么利益,得到什么物质上的好处。好胜心一旦放下来,切实做好自己的事,在心上下功夫,不再内耗,不再迁怒,不再攀比,不再期待别人来拯救自己,自己就是自己的主宰。
今日总得分10分✔
[爱心]周末语音分享
星期日 8月31日:
星期一 9月1日:
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炼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做圣贤文化实践的榜样,
为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
网友评论